或许郈邑的抵抗,就是为了拖延时间,好让西鲁完成这些布置……
但赵无恤还未说完。
“其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三桓征召了举国的力量来对付我,却忘了背后还有萧墙之祸啊,这些事情,等此战告毕后,夫子便能知晓了……”
眼下,赵无恤已经披挂完毕,而季孙肥也拖着湿漉漉的宽袍大袖,哭丧着脸狼狈登岸,对岸顿时一片哗然,叫骂声不绝于耳,但同时也开始缓缓向后退步。
虽然儿子遭到了奇耻大辱,但赵无恤的建议,季孙斯还是接受了。
“半渡而击的机会,换了是我,也会心动的。”
但这退步,却意味着死亡和崩溃的开始……
赵无恤指着对岸于斯为盛的鲁卒三万,兵车数百,有些悲哀地说道:“一百多年了,三桓就像是泰山的三座主峰一样,是支撑鲁国百年国运的重要砥柱,‘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是也。可他们腐朽了,衰败了,他们寄生在鲁国万民身上吸血,他们害怕一切革新和改变,他们注定要走向灭亡!今日,二三子便随我同观泰山崩于前罢!”
第551章 我见泰山崩于前(下)
虽然冬雨暂歇,雪花也还未飘落,但十月底的济水之畔已经很寒冷了。三桓召集的三万大军聚集在河东,等待孔子前去与赵无恤“和谈”的间隙,卿大夫们可以拥着暖炉在车舆内缩着,徒卒们则只能在寒风中干瞪眼。
最初时摄于大战在即的紧张感,众人都没有说话,可随着日头一点一点西偏,他们来到济滨已经半个时辰,前面却还没半点要打起来的迹象。士和国人们便懈怠起来,他们在地上坐得横七竖八,有的人还灿笑着问军吏,能不能找点木头来,就地烧火取暖。
军吏们也有保暖的狼皮或兔皮裘、帽、鞋,自己暖和,哪管徒卒挨冻的苦。他们冷冷瞪了手下一眼:“执政还在前方,汝等居然想在后面生火,惊扰了驷马怎么办?都给我忍着!觉得冷就多说说话!”
于是兵卒们便只能不断活动手脚,或者挤到一块儿取暖,最初的缄默没了,闲聊声起初很小,慢慢则变得大了起来。
“我来自曲阜城郊,不知汝等是从何处来?”
“阳关。”
“根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