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火力优势是获得胜利的最基本的筹码。
另外,七十一年型400毫米舰炮的威力已经足以应付敌对国已经服役,或者正在建造的所有战列舰。即便其改进余地已经非常有限,威力难以进一步提高,帝国海军没有别的选择。
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在七十二年(40年)年初就提出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要求。
按照新的要求,在尽量不增加排水量,不降低防护标准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最快速度,让新式战列舰的主炮数量比省级增加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说,至少要达到十一门。显然,采用十一门主炮的设计非常古怪,也不便于安排炮塔的位置,因此比较合适的方法是采用十二门主炮。
采用十二门主炮的设计方式有三种,一是采用六座双联装炮塔,二是采用四座三联装炮塔,三是采用三座四联装炮塔。
毫无疑问,第一种设计方案对海军没有任何“魅力”可言。六座炮塔的布置方式不但难以安排装甲防护,还将延长舰体,导致装甲重量严重超标。更重要的是,除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老式战列舰(主要是无畏舰)之外,帝国海军从来没有在战列舰上设置过六座炮塔。
最重要的是,这无法满足海军的另外一种要求。
即,新式战列舰必须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在今后采用450毫米舰炮的可能性。即便在建造时无法采用,也要在今后大修的时候具有换装成450毫米舰炮的能力。
显然,400毫米口径双联装炮塔不可能在今后换装450毫米口径的舰炮。
很快,焦点就落到了后两种主炮的设计方案上。
如果采用四座三联装炮塔,今后可以换成四座双联装450毫米口径主炮炮塔。如果采用三座四联装炮塔,今后则可以换成三联装450毫米口径主炮炮塔。也就是说,这两种设计方案都有改进余地。
问题是,哪中设计方案最符合海军的要求。
三联装炮塔的最大问题就是,今后改装450毫米口径主炮之后,主炮数量只有八门,比省级还少一门。即便其单位时间弹药投送量将比省级提高至少百分之二十五,可是其火力密度将降低百分之十一。
如此一来,新式战列舰的火力密度仍然达不到海军的要求。
四联装炮塔的最大问题是,帝国海军从来没有设计过类似的炮塔,而且根据当时已经掌握的情况,法国海军与英国海军使用的四联装炮塔都存在着不小的设计缺陷,其可靠性非常低。
显然,帝国海军绝不会接受连主炮都无法正常使用的战列舰。
另外,四联装炮塔要重新研制,资金投入还不算什么,所花费的时间,以及消耗的人力资源是帝国海军难以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