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排水量:48500吨(“北直隶”号与“南直隶”号分别为48700吨与49100吨),满载排水量:55400吨(同上,分别为55200吨与56300吨),最大排水量:58450吨(同上,分别为58500吨与58800吨);总长2685米(同上,为2713米),水线长度:2597米(同上,为2624米),型宽:33米,吃水:112米;定员:1948人(充当旗舰时为2081人)。
锅炉:8座七十二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二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10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25节,续航力:18500海里16节。
主炮:9门七十二年型400毫米l55型舰炮(3x3),副炮:十八门七十二年型150毫米l52型舰炮(6x3),速射炮:20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10x2)。
主装甲带:330-420毫米,装甲甲板:180-200+40毫米,露天甲板:75毫米,装甲隔舱:120毫米,炮塔:200-540毫米,炮座:420-480毫米,司令塔:480-540毫米。
很明显,省级战列舰仍然采用了加长舰体以提高速度的设计方式。
如此一来,在外形上,省级战列舰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战列巡洋舰”,只是其防护水平不但超过了任何一艘战列巡洋舰,而且也超过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战列舰。
为了降低排水量,工程师全面采用了“重点防护”的设计理念。即在重要部位增设装甲。比如,为了提高抗远程打击的能力,其动力舱,弹药舱等重要部位都增设了一层80毫米厚的水平装甲,从而使其得到了三层装甲的保护,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另外,省级战列舰的水下防御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主要还得“归功”日本海军的93式氧气鱼雷。挨了惨痛的教训之后,帝国海军迅速意识到了水下防护的重要性,并且在设计中就要求工程师必须想方设法的提高战舰的水下抗打击能力。省级战列舰不但采用了双层舰体结构,还将厚达330毫米的主装甲带一直延伸到了舰底,同时对龙骨进行了分段式加强。另外,所有关键舱室外面都有至少三层装甲与两层水密隔舱保护,隔舱还进行了加固处理。按照当时的设计标准,就算被93式鱼雷击中,也不至于使其迅速丧失战斗力。
可以说,省级战列舰的设计重点就是提高生存能力。
这也一直是帝国海军对战列舰的最高要求。按照帝国海军的观念,如果连战列舰都没有足够的生存能力,就没有必要建造战列舰。
也正是如此,在原本有能力安装第四座主炮炮塔的情况下,工程师放弃了加强火力的设计方案,而是将“富裕”出来的排水量用到了提高生存能力上。
当时,省级采用了很多对提高生存能力有着关键影响的设计方案。
比如,采用分三层设置的主炮弹药舱,即上两层为炮弹舱,最下面的一层为发射药舱。弹药舱全部位于水线以下部位,并且各自安装了一部扬弹机,每层弹药舱之间还设置了厚达五十毫米的装甲甲板,并且安装了独立防火设备,通海阀门等等能够避免弹药舱殉爆的设施。当然,这一设计的直接结果是,省级战列舰每门主炮的备弹量由之前大部分战列舰的300枚降低到了240枚。当然,减少一些炮弹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毕竟没有任何一场战斗会让战列舰打光炮弹。
除了主炮弹药舱得到了重重保护之外,副炮与速射炮的弹药舱也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在之前的战斗中,日本海军的多艘战列舰就因为副炮弹药舱被打爆而引发大火,结果在夜间成为了帝国战列舰的炮击对象。同样的,帝国海军的主力舰也在战斗中暴露出同样的问题。因此,省级战列舰将所有弹药舱都设置在了水线以下,并且得到了主装甲带与三层水平装甲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