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的设计工作在七十七年(45年)六月份的时候就完成了,因为后勤保障舰船属于二类作战舰船,所以相关的采购与建造工作都由海军负责,陆战队只能通过海军向造船厂下达订单。
七月份,海军就下达了十二艘的订单,编号为:245到256。
其主要性能为:
空载排水量:23450吨,满载排水量:64850吨;总长:2335米,型宽:323米,空载吃水:73米,满载吃水:99米;定员:755人。
锅炉:4台七十六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七十六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68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24节,续航力:14000海里14节。
满载时货物分配:弹药:12000吨,燃油24000吨,淡水2500吨,食物500吨,零备件:1500吨,其他900吨。
为了尽量缩短设计时间,降低建造成本,南通造船厂的工程师想了很多办法。
首先是采用了“周”级的船体,并且按照吨位进行放大。其次是放弃了战舰的设计标准,尽量采用了民船的设计与建造标准。另外还放弃了独立发电机,电力供应仍然由主机提供。最后在舱室的设计上,尽量按照陆战队民用运输船的标准进行,并没有按照海军的标准,对储备弹药的舱室进行额外的加固与保护。
毫无疑问,“夏”级更像是一艘超大型民用运输船。
在其后勤保障能力方面,重点是弹药与油水补给,基本上放弃了对战舰提供战场维修的能力。毕竟,在伴随陆战队行动的时候,战舰基本上不会受到威胁,也很少在战斗中出现严重损伤。
另外,“夏”级的生存能力也有很大的问题。
当然,在其服役之后,海军并没有征用,而是让其一直伴随陆战队行动,从而使其避免参加过于激烈的作战行动。也正是如此,整个战争期间,“夏”级成为了唯一一种没有在战斗中战沉过的二类作战舰艇。当然,这也与战争后期,敌国海军力量降低,难以对帝国海军构成威胁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看得出来,按照海军的标准,“夏”级根本算不上作战舰艇。
只是,在其为陆战队提供支援方面,其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当时,陆战队为每支火力支援舰队配备了二艘“夏”级,为每支登陆舰队提供了一艘“夏”级。在“夏”级的支持下,陆战队的火力支援舰队的作战效率提高了至少三分之一,从而使海军不用在登陆作战中提供过多的兵力。
战争末期,“夏”级还承担了一项极为特殊的任务:收容战俘。
战争结束前,至少有四艘“夏”级进行了改造,可以在陆战队建立前线战俘营,以及专门负责运送战俘的船只到达之前,负责收押战俘,从而使陆战队的前线作战部队不用为战俘过多的问题而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