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订阅!求票票!)
虽然在战争期间,大马车之路行人少,但并非完全闲置。
差不多同一时期,在路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卡罗莱纳内陆的开发。
起初,大部分从费城迁出的人,行进到弗吉尼亚西南部,便不再前行。
因为当地的山谷里,水源充足,气候温和,土壤也还不错,人们没有必要继续南行了。
但山谷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久而久之,蓝岭背后的谷地的人口数量也达到了负荷。
然而,新的移民不断地到达费城,又继续沿着大马车之路南下,阿巴拉契亚谷地再也无法容纳更多的人。
于是,这些后来的移民只得继续深入南方。
再往南,就是尚未开发的卡罗莱纳内陆地区了。
当时的北卡和南卡殖民地,大部分居民点都在沿海一带,内陆区域只有在大河两岸才有城镇。
广阔的内陆其它区域几乎是荒无人迹的。
1750年代,一位叫做莫干·布莱恩特的丹麦后裔,带着家人,从宾夕法尼亚南迁。
到达了弗吉尼亚西南部之后,他们发现该地区早已没有了留给自己家族的空间。
于是他和他的家人们继续前行,穿过了通向南方的谢南多厄谷地,路过了一座名叫“引航山”的山峰,来到了属于北卡罗莱纳的皮埃蒙特丘陵地区。
布莱恩特在皮埃蒙特丘陵上安顿了下来,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布莱恩特据点”。
布莱恩特也是贵格会的信徒,因此在七年战争之后,他的据点也吸引了许多后来者的投奔。
这批后来的人里,除了贵格会信徒以外,还有很多摩拉维亚弟兄会和阿米希教会的信徒。
摩拉维亚弟兄会起源于欧洲的波西米亚(捷克),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开启之前,他们就曾公开反抗罗马教廷。他们的理念是每个人都要平等自由地生活、不应受到统治者的约束。
后来,遭到罗马教堂和世俗君主双重迫害的摩拉维亚信徒辗转欧洲各地,其中一支迁到了莱茵河谷,又随着德国人移民到了北美。
阿米希教会则是起源于瑞士,18世纪初转移到宾夕法尼亚,是一个保守的教派,信徒都崇尚简朴的生活。
尚未开发的卡罗莱纳内陆,是这两个教派的理想乐土。
对于摩拉维亚弟兄会来说,这片寥无人迹的土地上,没有政府的管理、没有税收、也没有宗教思想的禁锢,正好可以建立一个新的自由、平等、公共的社会。
而对于阿米希教会来说,这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土地,正好是可以保持简朴、自然的生活状态的归隐之所。
于是,这两个教派的信徒在这里落地生根。
他们以布莱恩特据点为中心,繁衍生息,仅仅过了两代人,卡罗莱纳的内陆便建立起了一座座村庄,一直延伸到萨凡纳河沿岸,佐治亚的边境。
布莱恩特最初选择落脚的皮埃蒙特丘陵,后来发展成了以夏洛特、萨尔斯伯里和温斯顿萨勒姆一线为中心的北卡罗莱纳最繁华的地带。
布莱恩特在谢南多厄谷地里探明的那段路,也被称为“卡罗莱纳之路”。
到后来,更多的摩拉维亚信徒跟随而至。
路上经过的那座几十公里以外便能看见的“引航山”,成为了丑国摩拉维亚信徒的一个精神象征。
当他们顺着大马车之路南下,看到这座形状特别的山峰时,便知道,前方就是北卡罗莱纳,就是自己的家园。
卡罗莱纳的内陆壮大了,来自北方的康尼斯托加马车纷纷驶上了这条路,把隐藏多年的卡罗莱纳内陆地区和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等发达区域连成了一体,因此这一段路也被归为了大马车之路的一部分。
在大马车之路的带动下,南方各殖民地的内陆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这还不是大马车之路的所有的历史功绩。在独立战争期间,大马车之路成为了殖民地大陆军最重要的补给线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殖民地最终的胜利。
由于南北方的经济差异,独立战争时期,南方的几个殖民地打得很艰难。
英国拥有殖民地所没有的制海权,南方各地的沿海城镇均被英军封锁。
虽有法国在牵制英国海军,但以种植业为主的南方,在后勤上仍然相当吃紧。
特别是北卡罗莱纳殖民地的军队,一直是被英军重点围攻的对象。
而在八年时间里,支持着北卡罗莱纳坚持抗争的,就是这条大马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