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6集:医丞发难

“董大哥,我来帮你。”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响起。是小周,那个昨日在太医院门口跪求学医的孤童。董承今早特意求了管事,让小周留下来做杂役,也算给了他一个落脚处。此刻小周手里捧着个粗瓷碗,碗里是两个热气腾腾的菜团子:“这是厨房张婶给的,她说你……你今天怕是没空吃饭。”

董承接过菜团子,暖意从指尖传到心口。他掰了一个递给小周:“一起吃。”

小周连连摆手:“我吃过了,张婶给我留了。”

“拿着。”董承把菜团子塞进他手里,“干活得有力气。”他咬了口菜团子,粗糙的米面混着青菜的清香,意外地爽口。“你看这些药材,”他指着刚泡进水里的当归,“当归补血,却也分归头、归身、归尾,用法不同,效力也不同。就像人,身份各异,却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不能因其贫贱就弃之不顾。”

小周似懂非懂地点头,拿起一块茯苓用力擦洗:“董大哥,王医丞是不是很讨厌你?”

董承笑了笑,没直接回答,只道:“他有他的难处,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他想起苏伯昨日说的“医道如水流,遇阻则绕”,或许王医丞的刁难,也是对他的一种试炼。

日头渐渐升高,晒得人头皮发紧。董承和小周轮换着打水、搓洗、晾晒,药材的苦涩气味混着井水的潮气,在鼻尖萦绕。偶尔有其他医官经过,有的装作没看见,有的则投来幸灾乐祸的目光。董承全不在意,他的手指在清洗药材时,不自觉地揣摩着药性——这株黄芪的纹理够紧实,想必是三年生的,补气效果最好;那片陈皮晒得够干,理气化痰正合适……《内经》里“五运六气”“性味归经”的字句在脑海里流转,竟让枯燥的劳作生出几分趣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午后,苏伯提着个食盒过来,见董承额头上的汗珠子滚进衣领,不由叹气:“这王显(王医丞的名),还是老样子,容不得半点沙子,尤其是别人碗里的沙子。”他打开食盒,里面是一碗绿豆汤和一碟酱菜,“先歇歇,喝口汤。”

董承接过汤碗,绿豆的清凉瞬间驱散了暑气。“苏伯,我不明白,”他低声道,“为何治病救人,还要分高低贵贱?”

苏伯坐在石阶上,捻着花白的胡须:“你祖父当年也问过我同样的话。那时候他刚拒绝给隋炀帝炼长生药,被罢了官,也是像你这样,满肚子不平。”他望着远处宫墙的飞檐,“这长安城里的规矩,就像这太医院的药柜,一格一格分得清清楚楚,哪味药该放哪,谁能取用,谁不能碰,都有定数。可药是死的,人是活的,规矩是人定的,也能被人破。”

董承眼睛一亮:“苏伯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