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原料分拣。”她的声音柔和却坚定,“棉花要捡去棉籽、杂质,弹得像白云一样蓬松;麻料要放在石灰水里泡三天,去掉胶质,才能剥丝。分拣好的原料按成色分三等:上等棉纺细纱,中等棉纺粗纱,下等棉和麻混纺,不能乱用。”
“弹棉花的弓,弦松了要及时紧,”一个纺车师傅补充,“不然弹出来的棉絮有疙瘩,纺出的纱就不均。”
“第二步,纺纱。”刘婶画了个纺车的简笔画,“纺车要擦油,转起来不卡壳;纺线时,脚踩踏板要匀,手牵棉絮要稳,线粗了要重纺,线细了要接匀。每锭纱长三丈,绕成线团,标上纺纱人的名字,不合格的自己拆了重纺,不算工分。”
张婶的儿媳刚学纺纱,上个月因为线太松被返工,此刻忍不住说:“能不能定个标准?比如线能吊起半斤重的石头就算合格。”刘婶笑着点头:“就按这个定,明天让人做些半斤重的石坠,挂在线上试。”
“第三步,织布。”炭笔在纸上画了个织布机,“经线要排匀,每寸十二根,多一根少一根都不行;纬线要拉紧,织出来的布才平整。粗布用粗纱,织得疏些,做农具包;细布用细纱,织得密些,做衣服;麻布要织得厚实,做麻袋。织好的布每匹长二十丈,卷起来用红绳系好,写上日期,不合格的拆了重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四步,染色与晾晒。”最后一步写得格外细致,“染料要按方子配:红花染红,栀子染黄,紫草染紫,比例不能错;煮染料时,水开后计时,半个时辰后关火,晾到温热再放布,泡一个时辰翻动一次,保证颜色均匀。染好的布先在清水里漂三次,去掉浮色,再挂到晾晒架上,阳光足时晒三个时辰,阴雨天用炭火烘,不能晾得半干半湿,会发霉。”
刘婶特别加了条:“染坊的废水必须进沉淀池,谁往水渠里乱排,罚三天工分;晾晒架要每天擦,别让灰尘沾在布上。”
三、木工区:木与器的尺度
李木匠放下刨子,拿起炭笔,在“木工区”下面写下“尺寸不能差分毫”。
“第一步,选料与裁切。”他的声音带着木匠特有的沉稳,“木料要先风干三个月,含水量太高的不能用,会开裂;选料时,看木纹——顺纹的做梁,横纹的做板,斜纹的只能做楔子。裁切前,用墨斗弹线,误差不能超过半分,长了短了都得重新裁,浪费木料要扣工分。”
“锯木场的水轮,每天开工前要检查,”负责水轮的徒弟说,“轴要是松了,锯出来的木料就歪。”李木匠点头:“加一条:水轮每日检查,轴上抹油,保证转得匀。”
“第二步,刨削与凿眼。”炭笔在纸上画了个刨子,“刨木料要顺着木纹,刨出的面要平,用直角尺量,偏差不能超过一分;凿眼时,先画框,再凿边,最后凿底,眼要方,不能成斜的,不然榫头插不进去。凿下来的木屑要扫进废料筐,能当燃料,不能乱扔。”
“第三步,组装与打磨。”李木匠比划着榫卯结构,“组装时,榫头要涂胶水,敲进去时用木锤,不能用铁锤,会砸坏木料;组装好的成品,用砂纸打磨三遍,不能有毛刺,免得扎手。门轴要转得顺,窗棂要对得齐,床架要稳,摇摇晃晃的不算合格。”
“第四步,上漆与晾晒。”最后一步写得格外认真,“漆要选干透的桐油,加松烟调成黑色,刷三遍,每遍都要等上一遍干透;晾晒时放在通风处,避开阳光直射,免得漆皮开裂。上漆后的成品,要在阴凉处放七天才能用,急着出货的不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