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坊区的地基刚打好半尺,天宇就带着老周、王铁匠、刘婶和李木匠钻进了临时搭建的棚屋。棚屋中央的长桌上摊着四大坊的布局图,旁边堆着厚厚的麻纸,准备记录新的规矩。“地盘分好了,得定个章法,”天宇用炭笔敲了敲图纸,“不然冶铁的忘了淬火,纺织的混了棉纱,到头来都是白忙活。今天就把各坊的生产流程、该守的规矩,一条条写清楚。”
王铁匠攥着他那柄磨得发亮的铁锤,率先开口:“冶铁这活儿,一步错步步错。就说炼铁,矿石没砸碎,炼出来全是渣;火候没到,铁坯软得像面团。得把‘采矿到锻造’的步骤说死,谁也不能乱改。”
刘婶也跟着点头:“纺织也一样,棉花没弹干净,纺出的纱全是结;染色时水温不够,颜色就发灰。步骤得细,连煮染料的时辰都得记准。”
老周早已备好了笔墨,在麻纸上写下“冶铁区”“纺织区”“木工区”“修缮区”四个大标题,等着众人逐条补充。
一、冶铁区:火与铁的规矩
“冶铁分四步,一步都不能少。”王铁匠拿起炭笔,在“冶铁区”下面画了四个箭头。
“第一步,采矿与分拣。”他顿了顿,语气郑重,“采来的铁矿砂不能直接扔进炉里,得先在分拣台过筛,把石块、泥土筛出去,只留纯矿砂;矿石要砸成核桃大小的块,太大了烧不透,太小了容易被风吹走。分拣完的矿砂分三类: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分开堆放,熔炼时的火候不一样。”
他看向负责采矿的后生:“记住,矿砂里要是混了超过一成的杂质,就得重筛,不然炼出的铁脆得像瓦片,打不了农具,更做不了兵器。”
“第二步,熔炼。”王铁匠的炭笔顿得更重,“高炉生火前,先检查炉壁——裂缝超过一指宽就得修补,不然会漏火;焦炭要堆得均匀,风门开三寸宽,保证火力够猛。赤铁矿熔点高,烧三个时辰再出铁;磁铁矿烧两个半时辰;褐铁矿两个时辰就行。出铁时,铁水得红得发亮,像熔化的金子,要是发暗,就是火候不够,得回炉重炼。”
“安全第一!”天宇突然插话,“出铁时,所有人必须站在上风口,戴麻布口罩防烟尘;铁水包要提前烤热,免得冷铁遇热炸锅;炉边不准堆易燃物,灭火器(装满沙土的木桶)得摆在三步之内。”
王铁匠连连点头:“对!上个月西边工坊就有人因为铁水包没烤热,炸伤了腿,这规矩必须写死。”
“第三步,铸坯。”炭笔在纸上划出一道弧线,“铁水流进模具后,得等它自然冷却到发黑,才能脱模,不能用水浇,不然坯子会裂。铸好的铁坯分三类:厚坯做农具(锄头、犁头),中坯做工具(斧头、凿子),薄坯做兵器(刀、箭簇),分类堆放,标上日期和熔炼人名字,出了问题能找到人。”
“第四步,锻造。”最后一步写得格外用力,“锻造前,铁坯得烧到通红但不起火花,这时候最软;锤打要均匀,第一锤定形状,第二锤修边角,第三锤淬火。淬火也有讲究:农具用冷水淬,硬且韧;兵器用温水淬,更锋利;工具用热水淬,耐磨。淬完火的成品,得用锤子敲一敲,声音清脆的才合格,发闷的就是有内伤,不能用。”
老周把这些一一记下,最后补了句:“每天收工时,高炉要封火,工具要归位,废料要扔进回收筐,谁当班谁负责,第二天检查不合格,扣工分。”
二、纺织区:线与布的章法
刘婶接过炭笔,在“纺织区”下面写下工整的字迹:“纺织讲究‘细’,一步都不能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