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如何使得?雒阳太学自建武年间起建,至今已有百年多,如何能随意废之?这岂非礼乐分崩之举?”
蔡邕长叹口气,慢慢给蔡琰做出解释。
他大概能猜到董卓的心思……
如今,董卓在雒阳掌政已近一年,在前半年,他也算是友好士人,尽力笼络,不但为党锢中受难的士人彻底平反,还提拔了一大批名士为外藩刺史、郡守,示以诚意。
怎奈大汉士人不容他,不论董卓怎样做,最终都是无用功。
包括司隶在内的各州士族,都集合起来,疯狂的对他展开进攻——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军事上的。
政治上的进攻,包括这次的司隶士族联合外州士族团结谏言立两京两朝。
军事上则是关东群雄联盟,分三路直逼雒阳。
董卓与士人之间已是水火不容难以调和,他现在唯一能够依仗的就是他的西凉旧部。
因与士人关系不睦,现董卓有意想重新建立朝廷的人才制度。
入太学毕业考试做补郎补吏下派各郡县,再由诸郡国举孝廉入郎署,是数百年来例行的入仕制度。
但对董卓来说,这个入仕制度完全没意义了,是障碍。
在这个制度下朝廷任命的官吏,都是他的敌人。
大汉各郡每年举荐的两百多孝廉基本都是太学的补郎出身,这些人进了雒阳郎署随朝,每年递增,只需十年就能积攒两千个,二十年是四千,五十年是一万人……
这些孝廉每年只需要有三分之一下放到地方,数年之后,就可铺满整个大汉朝的州郡。
若干年后,这些人中的佼佼者,基本都可以当上两千石的郡守级,而接下来每年举孝廉的参政名额,也都是由这些两千石的郡守级人物把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