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大部分的郡守都会把孝廉参政的名额,给予那些和他们同样是出身于太学的补郎,而这些补郎举孝廉入京后,又会下方到地方……若干年后又会出现一批新的两千石郡守级人物,他们同样还是会把大部分的孝廉名额给和他们一样是太学生出身的补郎……

这就是滚雪球原理。

如此只需循环个两三代人,孝廉参政的名额基本就算是被垄断了。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那个站在金字塔最顶端向下呈网格式分发孝廉名额的一级经销商……滚雪球滚的最大的那个,就会得到一个极其响亮的评价:

门生故吏遍天下!

老袁家四世三公之所以牛逼,不是因为他们家四代人中代代出三公有多了不起,而是在这四代人参政期间,他们滚出了一个天下最大的雪球。

与这个雪球相比,三公的爵位就是个屎。

所以,以董卓目前的立场来说,他想在朝堂中以‘举贤良’的方式去用自己该用的那些人,按正常流程,就得废了太学,这无可厚非。

而且历史上,董卓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只不过是间接的。

董卓火烧雒阳,迁百官至长安,在长安重新设立的官署机构中,并没有太学……

而这一点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当时那些割据各州的诸侯们的政治用人需求。

在乱世中,太学补吏郎署孝廉这一套用人流程会给地方诸侯们用人带去太多的掣肘。

太学没了,这个流程就不存在了。

地方就可以随意的用人唯亲了。

而地方在经过三十年的兼并之后,直到曹丕称帝,大魏才在雒阳重建国立太学(这也属于曹丕为了登基而向士族们所做的妥协)

董卓眼下虽然没有像是历史上一样焚烧雒阳,但废太学对他而言,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

蔡邕心中明白这点,所以他才左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