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页

这就是合作,这些国家的统治者,相当于是把人民、资源出租掉,然后收一比出租费用。

原先制定下的中华民国四大石油产地,只建设了前面一两期的工程就停下来了,不论是库页岛还是中亚行政区,或是中东省的石油都只形成了很小的一部分产能,今后大部分石油都将从中东这些傀儡国家开采。

从而利用起这些国家的劳动力,他们的劳动力投入到了石油开采和炼油业当中,自然也就可以使中华民国可以不用自己的劳动力去发展这个产业,从而投入到内部建设当中去。

而这些中东国家因为发展石油业赚到了钱,自然也就拉动了消费,中华民国起码可以攫取掉70以上的财富。

把中华民国和那些附属国的劳动力都充分调动起来,生产出更都的商品,这样扩大了出产,又具备了购买能力,那么市场自然也就做大了。

所以中华民国的石油开采基本上都是从中东六个石油出产国那里进口,自然也就需要很多的油轮。

油轮建造起来简单多了,而且造得更大也不是很复杂,中华民国的油轮最大的排水量已经达到了5万吨。

油轮运输石油的成本是很低的,由于能长期使用,运载量就极大,基本上不影响石油价格。

中华民国关内的江苏油田、山东油田已经计划在中东六国的石油大量出产后彻底关闭掉了。

关闭掉不是说就丢掉,开采设施还是保留的,战争时期可以恢复开采。

国内的矿产也是如此,在国内,矿产开采的建设还是在不断的持续,但是随着大规模从海外进口原材料,一个年开采量达到1000万吨矿石的矿山,建成之后可能一年只开采100万吨。但是在进口原材料的时候,矿山依旧会不断建设,只是不全力开采。

一旦发生战争,中华民国就能够在资源储备消耗干净之前迅速扩大开采规模。或者是在欧美国家要对矿石进行提价的时候,中华民国也能不买账,迅速实现自我开采。

中华民国在国外的原材料开采投资,此时简直就是遍地开花。在国内混不下去的民资矿主们,也把注意打到了海外矿产上面。

如果去开海开矿,没有国内那么苛刻的政策,而且有产出就收购,根本不用怕会赔本。

海外开矿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落后的方法开矿,这种方法投入成本很低,但效率不高,然而在那些落后国家,劳动力成本极低,这种模式的利润也不错。另外一种就是投入开矿设备,回报率甚至会降低一些,但开采规模大,盈利总量反而更高。

同时总统宋教仁开始四处出动,在八月份首先对南美国家进行了逐一访问,在南美与一群南美国家签订了矿产开发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