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页

接着又马不停蹄的赶往欧洲,对欧洲各小国进行访问。

英美法德等国家都能看出,这是中华民国对落后国家和弱小国家的拉拢,不过宋教仁此次主要的访问目的就是解决中华民国的原材料进口问题。

这些国家都发现,中华民国有意将主要工业原材料都改为进口模式,以此来形成国际市场的资金循环。

因而受到了广大各国的欢迎,基本上大部分被访问的国家,都与中华民国签订了资源开采协议。

对于那些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的落后国家,中华民国借钱给他们修路、修港口,然后那些国家出口原材料到中国。

法国这时坐不住了,法国在非洲也有大量殖民地,更有大量矿产资源,这都是可以卖钱的啊!

于是法国也急匆匆的和中华民国展开了谈判,双方就矿产资源出口关税,以及价格商定上进行了谈判,很快参照英国与中华民国的条款,与法国签订了协议。

美国财团很早就明白,只是卖矿石卖原油,那是赚不了多少钱的。不过美国财团此时也在为双方的进出口逆差而烦恼,但美国并不想出卖资源。但是因为美国的很多工业产品遭到中华民国的冲击,也让美国的就业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所以美国政府此时难以抉择。

不过对于中华民国来说,在与英法及世界各落后国家签订了资源开采协议和消除贸易逆差协议之后,多一个美国不多,少一个美国不少。

美国政府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解决办法,直接提高对中华民国的商品关税就行了,而双方又离得比较远一些,不像英法那样,有大片殖民地受中华民国的威胁。

经过宋教仁的一番出访之后,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形成了一个新的国际市场格局。

即中华民国出口高端产品,中华民国附属国出口低级产品,而两者在进行分工之后,都拥有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欧洲基本上都在进口中国及其附属国的商品,美国主流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基本上没多少能卖得动。

另外南美市场、非洲市场、亚洲市场多是消费中华民国附属国的产品,这些国际市场消费能力比欧洲更低。

中国则向世界输出石油,不过是在中东六国开采出来的石油。

同时,欧洲、非洲、南美、大洋洲则向中华民国出口煤炭、铁矿石等各种原材料,以及一些价格低廉的纯天然农产品,从而实现资金回流。

其中的主力就是澳大利亚、印度、非洲、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