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当前的造船能力,已经达到了英美的总和。中国造船业发展以来,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本国技工,同时还吸纳了日本造船技工和德国造船技工,以及船舶工程师。
在技术上,即有德国风格,也有日本带来的英国风格。更有中国自身实现的大量技术突破。
十年的努力,财团已经形成了一套很成熟的管理制度,加上技术优势,以及一个大国的优势,也就造就了当前中华民国的远洋运输业成为全球第一的格局。
罗斯柴尔德财团对于重新掌控远洋运输业并不是很积极,这个财团本身是玩金融的,也过于痴迷金融。
倒是美国财团对冲击中华民国的远洋运输业很有兴趣,此时与中华民国展开了造船竞赛。
这场竞赛当中,显然美国速度再一次被中国速度给完爆了。
中华民国的远洋商船制造能力,此时已经暴涨到了500万吨的规模,而且船只是越造越大。
这就让美国为难了,如果美国继续造一万多吨级的商船,那么很快就会失去竞争力。但如果像中国那样制造三万吨级以上的商船,暂时又没那个产能,也没有那么成熟的技术。
这让美国财团纠结了,如果停下脚步,去造更大的商船,那么就错过了时机。因此现在美国,只能先造小一些的远洋商船,同时开始研发更大的商船。
中华民国却是开始普及三万吨级商船,并且已经出现四万吨级的商船了。这些超大型商船,是运输国际大宗货物的主力。
小一些的商船并非是没有竞争力,小商船因为灵活,所以可以运输那些比较急,运费比较高的货物。
而大宗货物则不需要运得太急,但运费就没那么高了,相较之下,利润也没那么高了。
此时的国际市场上,矿石之类的大宗货物运输,基本上大部分被中华民国的远洋船运业所包揽。
中华民国此时也需要大量运输大宗货物的超大型商船,这样才能将其他国家的原材料以最低的成本运到中华民国。
小型商船方面,中华民国则以更加节省燃油,同时运货量更多、速度更快来建立货运优势。
当然货船的速度都不可能太快,太快的话对动力装置损耗比较大,提高了维护成本。但使用了新技术之后,速度已经提升不少。
最大的优势,还是集装箱系统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