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4页

“半个法国?”

“没错,半个法国,半个自由、民主、受人民支持的法国和半个独裁的法国。”

端起茶几上的茶杯,闻着杯中铁观音的清香,尝一口清香的新茶,司马脸上笑容越来越浓。过去几天,他一直在思考,舟冠升的话坚定了之前的决定。分裂法兰西,用法兰西分裂将美国和英国定位成欧洲的敌人或自由世界的敌人。

“美英为阻止中国占领欧洲,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从法国北部发动大规模登陆战,尽管美国从太平洋抽调大量舰艇,但很难满足战争需要。西线有185万德军,其中80万是经历过残酷东线战争考验的精锐部队。在意大利,60万德军,就差点把英美赶下海,何况近200万德军精锐。美英无法承受大规模登陆战的风险,发电机计划不可能执行两次。”

司马眉飞色舞,“美英都明白,如果中国控制欧洲,意味什么。英美并不是在戴高乐和贝当之间选择,而是要夺取欧洲控制权。相比风险系数高的登陆作战,从法国南部进攻更符合现实,虽然面临交通问题,但只要占领尼斯,法国南部大门就向盟军敞开了,最重要是,在法国南部,只有30万德军。”

“先生,那么,美国人为什么选择贝当?美国只需要调整进攻方案而已。”秦少峰疑惑的反问。刚当选复兴党副秘书长的他,秉承多听少说的原则,毕竟在这间屋内他是小字辈。

“贝当作用非戴高乐所能比拟,法国人会选择一个叛国者为政府领导人吗?而且从国际法上来说,盟军对法国的进攻是入侵行为,贝当却能让入侵行为合法化,贝当从来不是德国的合作者。火炬行动时的不抵抗,土伦舰队自爆都是佐证。”司马耐心的解释。在另一时空,美国人同样不相信戴高乐和自由法国,诺曼底登陆后,美国人大吃一惊,法国早就把戴高乐和解放联系在一起,形势所迫,美国不得不屈服。

“为了欧洲,美英选择贝当理所当然。扶持戴高乐是为对抗德国,选择贝当是为了尽快解决法国南部问题,与中国争夺西欧。这同样是贝当为法国赢得解放,挽回自己声誉的良机。维希政府官员,也可以借此保住性命与职位。孰不知,代价就是法国。”司马喜笑颜开,“对于我们,同样是机会。”

第309章 被强暴的自由女神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的种子,在它70年前诞生之日就已经埋下了。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拿破仑三世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倒台。法国议会决定通过制定宪法来确定政体。当时保皇党在645个议席中占据420席,共和派仅占145席。幸好,庞大的保皇派分为数个支派,互相倾轧,给共和派可乘之机。

1875年1月,共和联盟在议会仅以1票优势通过共和制宪法,确定法兰西实施共和制,最高颌导人为总统,内阁向总统和议会负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仅仅依靠1票优势建立的共和政权从来就没有获得国内各个政治派系的尊重。第三共和国的历史书中,唯一,绝对不可能出现的词汇就是“团结”。

国内不计其数的保皇派、法西斯主义者、军人独裁爱好者和共产主义者,认为共和制度是让人厌恶的装饰品,不值得抛头颅洒热血誓死保卫。要不是议会民主制特有的人人有份机会均等的特点,谁都有机会上台组阁,共和政府不消两年就会消失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

1938年4月,爱德华·达拉第第三次组阁,宣布实行非常法令,增加税收。法共举行总罢工以示抗议,但在强力镇压下最终失败,人民阵线由此走向终结,左翼执掌共和国政权的努力失败,曾经被取缔的保皇党和法西斯集团重新粉墨登场,继续闹事。达拉第虽然不失为果断的领袖,但其才智平庸,面对咄咄逼人的希特勒,法国节节退让。

慕尼黑协定签定令其国际形象大大受损,在国内却公然无视宪法,逮捕法国社工党议员,解散社工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自第三共和国建国以来从未停止努力的共和制敌人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借口,在一个适当的时刻,给危如累卵的共和国最后一击……”共和40年2月《新公民日报》,《历史的必然:第三共和国的灭亡》。

维希,位于法国南部小城,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以矿泉水著名,是驰名欧洲的温泉胜地,也是旅游疗养的胜地,现在更是法国政府所在地。42年年末德军全面占领法国,尽管表面上维希法国仍然存在,但事实上,赖伐尔的维希政府只是德国人的傀儡,在维希街头巡逻的德国军人即是佐证。

皮尔斯站在小街中间,双手插在上衣口袋里,面无表情看着街道上不时经过的德国巡逻队,作为维希法国议员,其它议员和官员的奢侈生活与皮尔斯无缘,在维希他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老头。但在维希,皮尔斯的倔强人人皆知,即便德国人和执政赖伐尔都对他的倔强深感无力,他曾在国会上为犹太人主持公道,亦曾在德国人面前据理力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