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有所需,尽可直言!”裕仁大喜过望,“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裕仁心中念叨。
“32岁的近卫文麿将出任帝国首相!”消息从宫中传出,日本军政两界纷纷猜测。更多的人则暗松一口气,他们不需要再冒风险,拒绝皇太子的要求,出任帝国首相。用中国一句老话:顶缸来了!对于非常时刻,主动主面顶缸之人,人们自然不吝赞美之言,甚至连舆论界也盛赞:近卫行与君分忧之举,足见其忠。当然这并不妨碍,在近卫完成使命后,他们会用种种最恶毒的语言,去攻击顶缸之人。
“看着这样的人担任首相,真是很心寒呀!”西元寺公望摇头叹息,但却喜上眉梢。对有sb顶缸,西元寺当然不会反对。
5月31日深夜,在裕仁与西园寺公望支持下,年仅三十二岁的近卫文麿组阁,担任帝国首相,而且身兼首相、外相、文相、法相四职,在日本帝国历史上前无先例,后无来者。
他就任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日本帝国面临生死存亡之境,帝国之未来与命运,都将系于平定赤军叛乱战争的成败,帝国战时紧急状态之终止,将以赤军之灭亡为前提,赤军胜,则帝国亡。”
近卫文麿的表态,无疑向世界传达一个最新的信息,“日本将结束与中国的战争!”
日本32岁新首相的宣言举世瞩目。
第342章 冰冷的樱花(中)
“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但当我参阅各种各样的资料,回顾自幕府末期日本一路走来的足迹时,我发现日本国民左右摇摆得十分厉害。但是他们恢复平衡的能力,决不比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逊色。正是依靠恢复平衡的能力,才成就了今天的日本,日本的民族性令人迷惑,但却成就了日本亚洲开化第一国之地位,进而成为列强俱乐部中唯一的有色人种国家。”
日本19年前曾以羸弱之国力击败俄国。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又一次一反常态,一败再败,令世人大跌眼镜。中国军队步步紧逼,国内赤乱愈演愈烈,日本陷入内外交困中,日本走到了命运的转折点。日本稍有理智或政治头脑的人都认识到,对中国妥协,势在必然,尽管让人难以接受,但是时候结束将毁灭帝国的战争了。
“……赤军叛乱导致帝国不得不选择,是将国家全部力量投入不能赢得胜利的战争之中?还是将国家力量投入镇压毁灭帝国的叛乱中?”
近卫的讲话,使日本出现了混乱和紧张,惊恐和狼狈在军队中尤其严重,年轻军人们异口同声地叫喊,“近卫真准备投降吗?”而年长的将军们则说,“是时候结束了!就让近卫这个勇敢的年轻人去承担吧!”而年轻军人又说,“近卫是个勇敢的人吗?他父亲曾经创办了东亚同文会,他是牺牲帝国利益,去讨好中国人吧!”
当大家从慌乱和无奈中平静下来以后,才意识到中国人并没有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近卫只是“接受一个合理的媾和条约”,结束与中国战争,然后抽调军队,镇压赤色分子。首先对近卫文麿讲话兴奋和支持的是外务省,战争爆发后,帝国军队不断失利,外务省就在偷偷考虑如何结束战争。外务省对田中号召的本土决战嗤之以鼻,不断试图与中国谈判,体面媾和。
521起义,却把阴暗的东西翻到了台面上,清清楚楚告诉大家,帝国坚持不住了。忠诚、勇敢、牺牲、奉公的国民,不愿意承担战争带来的苦难,他们要求结束,至于怎么结束,那是政府的责任。
结束吧!身兼四职的新首相近卫文麿表态后,外务省领导意识到自己必须成为……不!是已经成为“主角”了,只不过是悲情主角,象近卫首相所说:必须为帝国、为国民之万世福祉,忍下世间难忍之事,承下悲愤之耻辱,以为国民未来之愤发。
在外务省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外务次官松下才泽、条约局长原本信重、政务局长义腾泽野,围在兼任外务大臣新首相近卫文麿身边交换看法,与中国谈判势在必行,利用英、法、美的态度尽可能争取权益,体面媾和。尽管中国政府非常强硬,但也非常顾忌三国的态度,得罪世界三大列强,无疑是不理智的,而三国支持日本,平衡远东的战略,毋庸置疑,问题在于三国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