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页

“如果想让孩子成龙凤,就把他们送到西北学校去!”在这种大环境下经过刻意宣传,一年多以来,国内中上层社会最为流行的就是把子女送到西北读书,西北学校绝对教不出二世祖、败家子,不过为此这些人亦向西北各个学校提供一笔不菲的捐款。但国人对西北青年大多数时候都是雾里看花。而现在当西北青年组成的“青年近卫军”扛步枪、战旗,踩踏鼓点走出西北时,西北青年第一次向国人最直观的展现了自己的风采,西北的力量将在青年身上得以展现。

第184章 重开大选

海淀区附近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园内有数不清的亭台楼阁,看不遍的奇花异卉,览不尽的水光山色。然而,1860年10月18日这一天,它在英法联军火把下瞬间化为一片焦土。在西北圆明园被赋予全新意义,他意味国耻,在爱国教育课上老师们会用沉重的语气向学生们讲述过圆明园的过去,讲述这段痛史中的痛史。

每一个学生,既为世界上这座最豪华的宫苑惨遭破坏和毁灭而心痛,更为列强的贪婪和野蛮而愤恨。在没有来到圆明园之前,尽管所有学生都做了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学生们真的来到园中时,却仍觉得难以承受强烈的心灵震撼。

不管是一根根屹立在狼藉中的石柱子,已失去左耳右腮的石狮子,还是一棵棵颤抖的小草,一痕痕断丘残岭,都在用它们伤痕累累的身躯撞击青年人看似坚强的心。近六万青年一动不动站在那,眼里含着泪水,望着几根孤零零的石柱和几块残缺的石头,仿佛向人哭诉当时痛苦的经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耻辱与愤恨。

罗伯臣抬起头愤怒地看着曾经的皇家园林,眼前绿树丛中断壁颓垣、伤痕累累,刺得罗臣伯透不过气,学习建筑的同学语气沉重的向其它同学们讲解圆明园的历史:“圆明园曾经是一座宏伟瑰丽的建筑,外围周长20华里,总面积5000多亩。有风景点100多处,就在前面的东西两侧,有缕月开云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等建筑群,左前方有一个最大的人工湖叫福海,四周有仿照杭州西湖景色建造的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南屏晚钟雷峰夕照等建筑群它有不计其数的好宝贝,有缀满宝石的金树,有翡翠雕成的大西瓜,园中还有一座宫殿,前面三角形小池两旁蹲坐12只不同的石雕野兽,每个野兽口中轮流喷水两小时来标准的表示一天的时间……”

站在圆明园废墟上,望着残垣断壁,近六万中国青年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痛。多少珍珠珍宝,多少名人字画,多少亭台楼榭,多少辉煌璀璨都已烟飞灰灭了。

在这里,在这片废墟上,记录中国人民曾经遭受的屈辱和苦难。记录着野蛮、残暴的伪清无能与落后,记录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它的焚毁,在所有中国人心中留下一道深邃的伤疤。

站在圆明园废墟前王天赐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只要站在这里看上几眼,就会点燃青年人心中对帝国主义仇恨的火焰。绿树丛中断壁颓垣、伤痕累累的废墟清清楚楚明明明白告诉在场的青年人,什么是落后就要挨打,什么是惊世之国耻,什么是中国人若不自强、国家若不复兴,就会亡国亡种!

此时甚至就连飒飒秋风、纷纷落叶,也仿佛向青年人控诉帝国列强的罪恶。这时,王天赐似乎看见眼前一座座金碧辉煌的阁楼亭台在熊熊烈火中倾斜、倒塌,似乎听见强盗抢掠、焚烧圆明园时肆意的狂笑。在圆明园废墟内气氛显得凝重,近六万青年一言未发望着废墟,紧紧握住手中武器、旗帜。

“看看这些青年你会想些什么?”在庞大方阵外,数百名来自国内外记者纷纷用相机记下这一幕,这是一场无声祭奠。

“学生们在圆明园?”站在西直门城墙上的段祺瑞很诧异,显然没想到学生会到那个破园子,早成废墟的圆明园多年来一直是乞丐流民居地,学生怎么想起去那?

“总理,圆明园被焚为当世之国耻,学生们到京城自然会祭奠一二接受一下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直接感受一下列强丑陋的嘴脸。”站在侧后的范鸿飞接口说道,西北爱国主义教育之中,绝不回避国耻,有什么比耻辱更能鞭策青年奋进之心。

听到这个回答段祺瑞摇头叹了一口气,自己竟然不知道那个破园子竟有这等用处,以耻为鞭,以复兴民族为志,团结同志之心,恐怕是西北和他处最大的不同。

“志翔,西北议会同意出兵议案了?”段祺瑞是个相当自负的人,倔强的性格使他能瞧上眼的人没有几个,但对范鸿飞段祺瑞却有异乎寻常的好感,凭其与俄人、日人谈判时表现出来的骨气,就足以赢得段祺瑞的好感。

西北议会戏剧的转变让段祺瑞惊讶之余,亦感觉合情合理,作为复兴党党魁的司马对复兴党占多数席的议会拥有绝对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