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页

看着在甲板上玩耍的孩子,居恩开口说道。在居恩看来现在的这个国家太疯狂了,除了离开这里居恩不知道自己还有别的选择,尤其是听到船上的来自各地和自己一样的德裔同胞们他们讲述的遭遇之后,更让居恩确信自己选择的正确性。

“今天升起了中国的五色旗的祖国号离开了霍波肯港,带着数千名到亚洲寻找新生活德裔离开了美国,但愿庞大的祖国号,能带走在美国的每一个德国人。”在“祖国号”驶离霍波肯港的当天,《纽约时报》上的一条简讯,用极为简短的报道,报道了这一新闻,在这个简短致极的报道中,透着时下美国人敌视德裔美国人的社会现实,这个国家在此时失去了固有的包容之心。

第224章 自由军团

沿西北工业区向北有一处庞大的院落,这里被西北人称为“孤儿院”的地方,在西北官方这里则被称为“雏鹰营”,这座司马个人出资建立的慈善机构,现在已经收养了从全国各地来的两万多名流浪孤儿。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儿童,大都是由西北公司设在各地分公司、办事处在和当时的救济机构合作的情况下,从全国几十个省份送来,在这里这些年龄在只有四到十来岁的流浪儿童,将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最初设立这个雏鹰营,司马并没有想太多,一来也许是为自己的私心,而二来可能是因为那种潜在善心吧!也许是这样,可是从来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孤儿,随着各地源源不断的有孤儿送来,目前这里已经显得有些人满为患。

作为这座大型孤儿院的名义上的主管,司马曾经接到孤儿院内男女两个分院多次要求扩建的请求,当随着这座孤儿院的扩大,而看到每月近十万元的开支后,司马最初曾动过停止接收新孤儿的念头。但是当司马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火车站看到那些刚下车,衣着破烂早薄的孤儿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时候,看着那些孤儿的那种充满希望和期待的眼神的时候,司马根本没有办法下那个狠心。

在这个路有冻死骨的时代,司马知道如果自己拒绝接收新的孤儿,那么很有可能会有数千名几岁的孤儿,会因为自己的拒绝而冻死在街头,所以除了司马自己承担这座孤儿院的开支之外,司马还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在国内接收捐款用作这座也许在规模上是全世界最大的孤儿院的日常开支。

这座名为孤儿院,实际上一所斯巴达化大军营,在这里每一个孤儿都被教授着坚韧、勇敢、顽强、团结以及服从,在这里更多的孤儿是训练成拥有战士一般品格人。通过严厉到甚至有些残酷的纪律,把这些在为了在流浪时上求得生存,而变得有些自私、阴冷、内斗、懒散的流浪儿的性格,给校正过来。

这里的生活是军营式的,学员们每天清晨六点半起床,要迅速整理好被褥以及内务,然后经过一小时的操练后,吃完早餐,接着便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小学员们除要学习普通教育的基本知识外,更多的是学习军事知识和掌握军事技能,它包括战术训练、队列练习、军事地形学、通讯联系、全军作战章程等方面的知识。

“嘟……嘟……嘟……”当天空的朝雾还没散去的时候,在规模庞大的“雏鹰营”的几十个分院之中,同时响起了起床号声,随着起床号声地响起,在雏鹰营的上百座宿舍楼内,那些被人戏称为“司马的孩子”的学员们便纷纷从自己窄小、简陋的铺位上跳出来,迅速拿着洗漱用品朝洗漱冲去。在这里这些原本不知道纪律、时间为何物的儿童们,已经从过去的惩罚之中,学会了什么是与时间赛跑。

“啊!”在洗漱间里,当这些打着赤膊的学员们接着冰冷的惊水,沾湿毛巾擦洗着上身的时候,都忍不住叫喊着,毕竟这天气太冷了,虽然早已习惯,但是总还是有些不太适应。按照这里的规章不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冰天雪地的冬季,每天早上一起床,学员们都必须要用冷水擦洗上身,晚上,再用冷水洗脚。其目的是培养学员的吃苦精神,同时强健他们的筋骨,增强他们的意志。

“注意检查铺位,不要让麦草露出来。”站在宿舍的大通铺中间,穿着一身标准的黑色收身式军装,头戴着黑色的军帽于柱子大声地喊道,作为第一批进入这座“雏鹰营”的孤儿,现在的于柱子,已经是4队的大队长,作为他们的队长,于柱子每天都会提醒着这些战友,这里的关系永远都是战友,而不是同学,也不是舍友,只是战友。

在这里所信奉的教育方式是斯巴达式的贫困、严酷的教育。培养孩子对集体的忠诚和献身精神,使他们有高度的公共责任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忍受痛苦的超常能力,在关键时刻堪当大任,并不厚的被子和麦草铺成的多层床铺,就是这里的生活。

“在代表我们意志的这面战旗面前,我宣誓把我的全部精力和力量献给我的祖国,我愿意而且时刻准备为他献出我的生命,祖国与我同在,祝您健康,我的领袖。”在学员们离开宿舍赶赴训练场之前,站在通铺中间的学员在于柱子地带领下向悬挂在宿舍中央的铁血族以及司马的照片行着军礼同时齐声说道。

有时候个人崇拜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建立,就像在这座“雏鹰营”之中一样,在于柱子等第一批学员的带动下,像这样建立起了一个最简单的个人崇拜,在这个强调着纪律、团结和牺牲精神的团体之中,像于柱子等人这样,在宣誓词后加上一句,恐怕有违纪之闲,但是至少在这里并没有人过问此事,尤其是那些管理着宿舍的军事教官们。

“丰襻!襻”在雏鹰营内的一间教室,几十名学员在那里学习着苦涩难懂的木佬语。在雏鹰营之中,有数十个班级像这样学习着一些语种范围相当小,甚至于只有几人或百人懂得的国内的少数民族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