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页

一、文化的多重性;二、多种文化价值观集于一体的冲突性。专制与自由、暴力与人道、国家至上与无政府主义、盲从与极端个人主义等等处于经常不断的矛盾与冲突之中;三、多重性与矛盾性使其具有非此即彼,好走极端的摇摆性;四、易于冲动而缺乏理性;五是侵略扩张性。由于长期遭受异族侵扰和险恶的生存环境,使他们为了摆脱异族的奴役转而奴役其他民族。几百年来,在沙皇的纵容和利益的驱使下,哥萨克的领土扩张从未间断过。

开放与自卑、善良与残酷,对神灵的虔诚与亵渎、对统治者的忠诚与反叛、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与压迫等等,表现了哥萨克鲜明而矛盾的性格特征。这是文化人类史上一道十分罕见的人文景观。

说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就不能不提及拜占庭的希腊酒神崇拜文化对哥萨克酒文化的影响。狂欢是希腊酒神崇拜文化的突出特征,而哥萨克人则将其发展到极致。原始的冲动、奔放的性格、险恶的环境、紧张的生活、心灵的压抑,以及寒冷的气候和漫长的冬季等等都是造成这种狂欢酒文化的原因。

哥萨克人饮酒之疯狂举世无双。这种狂欢文化不仅表现在各种民俗和宗教节日庆典之中,而且表现在行军打仗和日常生活之中。哥萨克习惯于怀揣酒壶,无论战斗如何紧张激烈,随时都要掏出来喝两口。即使走在今日顿河城镇的大街小巷,都能随处见到手提酒瓶豪饮的男男女女。如果说中国酒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一个“品”字上,而哥萨克的酒文化则体现在“酗”上。他们喝酒与其说是为了享受酒的美味,倒不如说是为了追求心灵的释放和酒后狂欢的激情,边饮边歌边舞,尽情地疯狂,自由地释放在东正教堂那酷似“洋葱头”的金顶压抑之下的激情。人的最原始的粗野、放荡与宣泄都能够在酒精的作用下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是哥萨克文化的又一特色。

六、习俗,一幅古朴的风情画

俄罗斯地域辽阔,由于哥萨克各分支系长期分散在不同地区,因此形成了不尽相同的风俗习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顿河、库班和捷尔斯克三支哥萨克。他们的习俗主要是在西起位于今日乌克兰境内的扎波洛日耶,东至顿河流域的斯拉夫自由民和北高加索各民族的家庭与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形成的。

节日。哥萨克的庆典和纪念日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宗教节日。东正教的节日很多,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有12个,如圣诞节、天使报喜节、复活节和耶稣升天节等,这与俄罗斯是一样的;二是军事节日。如圣尼古拉·丘多特沃列茨骑士节、圣乔治十字骑士勋章纪念日、各哥萨克军的建军日,以及出征、凯旋、庆功和授勋等特殊纪念活动。圣乔治十字骑士勋章节是1769年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为表彰战功卓著的将领和军事家而设立的,是沙皇时代级别最高的军事奖章。圣乔治勋章共分为四级,其中一级圣乔治勋章只有24人荣获,主要授予沙皇和王公贵族。顿河哥萨克首领普拉托夫曾荣膺二、三级圣乔治勋章。圣乔治勋章是沙俄时代最高荣誉的军事奖章,据说这种勋章目前在俄黑市一枚可卖到1万美元以上;三是民俗节日。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每年2月最后一个周末的解冻日和9月最后一个周末的收获节。这两个节日现已分别被民歌演唱节和建城(镇、村)日所取代;四是目前国家的法定节日,如51国际劳动节、59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和612独立日等等。

每逢这些节日哥萨克通常都要举行盛大的典庆活动,有的庄严肃穆,有的欢快热烈。特别是城镇纪念日成为现今哥萨克人一年当中最重大的民俗庆典活动之一。最热闹的是乡村,活动从早晨一直要持续到深夜。清晨,当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人们便穿着传统的哥萨克服装涌向村镇的中心广场,拿出各家自制的衣帽、绣品、饰物、绘画、陶器等哥萨克传统的手工艺品和狩猎、捕鱼用具等开始叫卖。晌午时分,文艺演出开始了,能歌善舞的哥萨克男女老少齐上阵,在用松枝和鲜花装饰的舞台上跳起热烈奔放的民间舞蹈,唱着古老的哥萨克民歌,有条件的还请专业歌舞团前来助阵。精力充沛的姑娘小伙玩儿起了角斗、球赛、打羊拐和跳背等传统游戏,竞技赛马更是哥萨克的拿手好戏。黄昏时分,当晚霞映红了静静的河水,意犹未尽的人们在点燃一堆堆篝火的岸边,随着悦耳的巴拉莱卡琴载歌载舞,伴着哥萨克烤肉的阵阵香味,畅饮着自制的葡萄酒和格瓦斯(一种用水果酿制的饮料)狂欢到深夜……

此外,各地哥萨克还有地方性的或具有特殊意义的节庆活动,如顿河哥萨克为了纪念肖洛霍夫这位顿河之子、杰出的俄罗斯作家,每年5月24日即肖洛霍夫诞辰之日,都要在他的家乡举行为期数日、规模宏大的《肖洛霍夫之春》音乐会。人们在风景如画的顿河上搭起巨型舞台,朗诵他的作品,演唱作家生前搜集整理的哥萨克民歌。每年这时,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作家和诗人、艺术家和演员、文艺团体和国内外旅游者多达四、五万人,把这个不足1万人的小镇挤得水泄不通。现在,《肖洛霍夫之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学术研讨、文艺演出、体育竞技和参观访问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纪念活动,成为这里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

饮食。哥萨克人的饮食习惯同俄罗斯人差别不大,其最大的特点是丰盛的野味和自制佳酿。一般先上的是沙拉和冷盘,用于开胃。人们在五颜六色的木漆托盘上摆满了肉冻、腌黄瓜、腌鹤肉和用乳猪、火鸡、鸭鹅等做的沙拉冷盘,以及猪肉或鹌鹑肉做的馅饼;正餐的第一道菜是汤粥。有野鸭汤、奶油羊肉汤、猪肉红菜汤和稷米葡萄干鸡肉粥等;第二道是热菜。有烤鹅、烤火鸡、烤野鹬、烤大鸨、馅烤乳猪、烤野山羊和蒜烤全羊羔等,主食有奶油米饭、酸奶稷米饭和面包;第三道菜是奶、茶和用野果酿制的饮料,以及小甜饼等。家酿的葡萄酒和果酒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服饰。哥萨克的服饰不是统一的和一成不变的,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演化。最初它与俄罗斯服装大同小异,后受异族文化的影响,到了17——18世纪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哥萨克服饰。18世纪哥萨克男子的服饰,上衣主要有四种:一是镶银边和珍珠链的天蓝色缎面长衣、二是缝有土耳其金纽扣的锦缎面长衣、三是天鹅绒无袖短长衣、四是镶丝边黑扣无领呢上衣。但不论何种装束,哥萨克人都喜欢在腰间扎一条土耳其丝织宽腰带,脚穿黄色皮靴,头戴天鹅绒顶鼬皮帽。可见土耳其服饰文化对当时的哥萨克影响是很大的。

19世纪以后,随着哥萨克军事化的进程,军装已逐渐成为哥萨克男人的标准服饰。最初多为蓝色,后又出现了黑色和绿色等。身穿军装、头戴黑羊皮高帽、脚蹬马靴、再加一件毡制的宽肩大披风,成为哥萨克留给人们最典型的形象。可以想象,当哥萨克扬鞭策马,挥舞着军刀冲向敌阵,宽大的披风在风驰电掣中向后高高掠起时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女子上身穿“库比列克”上衣。这种用段子缝制的上衣长过膝盖,但高于脚面,胸前还缀有包金银的纽扣;下身穿灯笼裤,脚蹬山羊皮靴,头戴用珠宝镶嵌的缎面高帽。全身装束具有典型的鞑靼风格。

婚俗。在17世纪以前,哥萨克人对婚姻比较随意,结婚也没有去教堂举行仪式的习惯。到了18世纪初,彼得一世明令禁止按哥萨克的传统习俗,而必须按东正教的教义在教堂举行婚礼,并严禁未婚姘居。

战争是男人的游戏,因此以征战为己任的哥萨克男人必然处于主导地位而女人则处于从属地位。尤其是18世纪中期以前,除了参加盛大节日,在日常生活中哥萨克女人是不允许公开露面的。18世纪后半期逐渐取消了这种限制。但是。仍然不允许未婚少女私自与男人接触。平时,她们学习做饭、洗衣和缝纫等家务劳动,闲暇时或待在家中或与女友相伴。

青年男女到了谈婚论家的年龄,男方应在亲友的陪同下前往女方家。若对女方满意,他在临走时就会多次表示:“感谢上帝恩赐,我喜欢她!”几天后,男方托媒人去女方家求亲,商谈嫁娶事宜。少女在出嫁前,要举行“惜别晚宴”,意味着从此告别了少女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