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页

俄联邦政府对哥萨克复兴运动采取了组织自治与国家管理相结合的积极政策。1992年7月16日俄联邦最高苏维埃发布命令为哥萨克彻底平凡,恢复名誉。1994年5月13日,俄联邦政府公布了《国家对哥萨克构想的基本条例》,明确哥萨克是保障俄国家安全的因素之一。1997年俄政府决定恢复哥萨克为国家服役的制度,允许哥萨克组建准军事部队,由国家向其提供财政、物质等方面的保障,为其重建给予必要的扶持。2000年在哥萨克复兴运动十周年之际,官方在新切尔克这个昔日顿河哥萨克的首府举办了大型纪念展览。

显然,政府在承认哥萨克组织合法化的同时,力求将其纳入民族复兴的主旋律和为国家服务的轨道,使其在复兴俄国、稳定社会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有益的作用。

俄罗斯人对于哥萨克的复兴反应不一,有的说,这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也有的认为,哥萨克是以军事组织而存在、以战争为职业的,现在时过境迁,哥萨克已没有存在的时代基础。赞成也好,否定也罢,哥萨克复兴运动必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了。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政治、历史、社会和民族背景,它反映了曾经有着骄人历史的俄国衰落之后,广大民众渴望民族振兴、国家崛起的普遍心理。

在复兴狂潮中也出现了某些令人担忧的倾向:《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著名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顿河哥萨克地区最大的城市罗斯托克市中心的一座高大建筑物上,赫然挂着一幅标语:“全世界罗斯托克人联合起来!”在白俄罗斯的哥萨克网站上也写有的“全世界白俄罗斯人联合起来!”的口号,类似的标语口号屡见不鲜。还一些人主张全面恢复哥萨克的自治地位,要求在哥萨克地区实行传统的土地所有制;有的甚至提出恢复君主政体,认为只有君主政体才能使哥萨克作为一个特殊的民族得以全面复兴。

历史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5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在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开始民族崛起之际,正是哥萨克兴起之时。而六百年后的今天,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复兴又一次与哥萨克的复兴不期而遇。几个世纪以来,哥萨克始终是沙俄帝国对外侵略扩张的马前卒和急先锋,在21世纪俄国的复兴进程中哥萨克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哥萨克志略——下部:张扬与宿命的文化

题记——文化是一把梳子,能从千头万绪中理清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梳出它的精彩与神韵。

一、反叛,与生俱来的性格

哥萨克这个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族群,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大潮中时而被推上浪尖,时而跌入深渊,命运多舛、历经沧桑,唯一不变的是他们那热情豪爽、好勇斗狠和放荡不羁的性格。

哥萨克人从不堪忍受封建农奴制压迫而逃往之日起,就注定了他们是俄罗斯最具反叛精神的人群。无论在沙俄时代,还是在苏联时期都发生过哥萨克的反抗行为。在中世纪的俄国,哥萨克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随着自身的发展,内部的两极分化日趋明显:一方是拥有大量土地、享有种种特权的上层首领阶层;另一方是下层贫苦的哥萨克农民。连年征战和繁重的军役使他们苦不堪言,哥萨克农民曾多次举行暴力反抗并成为俄国历次农民起义的主力军,如1670——1671年拉辛领导的农民战争和1707——1709年的布拉文起义等,其中1773——1775年普加乔夫领导的武装起义是俄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这次席卷俄国东南60余万平方公里、有10万人参加的武装起义极大地震撼了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起义虽然失败了,却对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哺育了俄国革命的先行者——十二月党人。

(此处备注:普加乔夫暴动参看兰州大学历史系李玉君教授译著《普加乔夫暴动始末》)

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对哥萨克组织的取缔和镇压,特别是30年代初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过火行为,引起了一些地区哥萨克的激烈反抗。

哥萨克的这种鲜明的性格特点是由其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和宗教、文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四、宗教,哥萨克的灵魂

东正教和天主教同属基督教,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为东西两大教派。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将东正教正式定为国教,从此东正教扎根于俄罗斯大地绵延千年而香火不断。

以俄罗斯人为主体的哥萨克早就皈依了东正教。1354年在顿河上游地区建立了新梁赞教区和萨拉依斯克教区,这是哥萨克地区最早的东正教区。但是由于早期的哥萨克流动性很大,每一代人在同一地方居住的时间平均没有超过25年,因此在16世纪末之前哥萨克没有自己的教堂。直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哥萨克居住的相对稳定,才渐渐有了规模较小的简易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