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萧佑丹立刻想到阿里提带着的那些财货,阿里提想要贿赂宋朝大臣为西夏存亡争取机会,这样做在过去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不过在现在宋朝皇帝刚刚以铁血手腕清洗之后再干这种事情,恐怕阿里提会碰一鼻子灰。
“这难道是小王驸马早就设计好的?!”萧佑丹心中感到一阵不寒而栗,面对这么一个拥有强大计算力的对手,他都感到有些绝望了。
事实上萧佑丹确实高看王静辉了,王静辉之所以将那些贪墨官员的情报送到皇城司手中,一面是因为他想要感谢皇城司给予他的方便,让皇城司立下功劳好改善其在宋臣心中的形象,也是结下了交情,等到日后情报局和皇城司再度合作的时候,皇城司会念在这点香火之情的份上出手相助——在王静辉的心中,情报工作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体的,不应该硬生生的分开,这样肯定会造成情报工作的效率低下,甚至是造成不应该出现的损失;另外便是想要避其锋芒,他不需要什么功劳给自己添加新的光环,这样做是蠢人的做法,韬光养晦才是他所应该做的,况且他也无意于权力的斗争,撤出身来踏实的做些实事才是最划算的!至于这么做所引起的清洗运动碰上阿里提想要行贿,这完全是一个巧合,倒是萧佑丹想得太多了,若是王静辉真的有这么神,那哪里还有辽国的活路?!
“南朝不应该待下去了,虽然小王驸马和宋朝君臣会顾忌到自己的使臣身份不会拿自己怎么样,但有小王驸马这么一个人时刻关注着自己,自己也不会再得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了,倒不如干脆回到辽国,到太子身边尽心辅佐,只要两年太子就可以亲政了,正需要自己回去帮忙,而皇帝给自己的官职许诺也正好可以派上用场!”萧佑丹在心中暗自盘算着。
“什么?!萧佑丹要走?!”王静辉有些吃惊的说道,在他的想象中,萧佑丹连在“大清洗”的时候都没有走的打算,这都快让他对萧佑丹的坚忍品质佩服死了,在这个风头已经过去了,萧佑丹倒是又想回国了,这葫芦里面到底是卖的什么药?
“他在大宋已经没有什么作为了,况且先生这么紧紧盯着他,想这么一个聪明人应该不会再做傻事,回国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彦生倒是对此没有什么看法,对此他不愿意将事情复杂化,看得倒是比王静辉清楚的多,王静辉现在满脑子都是什么“阴谋诡计”,但敌人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使得出什么花招?
王静辉心中一想笑了笑说道:“看来倒是我多心了!不过放任这么一个人回到契丹,我恐怕日后也会寝食不安的,还是给他送行的好,免得将来这个人又对我大宋横生事端,以此人之坚忍和才能,未必不会成事!”
彦生听后深以为然的点点头,对于毒杀萧佑丹他心中没有什么负罪感,相反他早就想指使皇城司和情报局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惹出一场“意外”事件了,不过碍于这会儿影响到先生的形象,所以未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
第三百三十二章 送行
不过对于王静辉亲自出手,彦生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梁乙埋、萧忽古和现在正躺在床上的李清不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榜样吗?!
“萧佑丹已经向皇帝请辞了,应该是后天就走!”彦生说道。
“不要‘应该’,和皇城司打个招呼,让他们严密监视萧佑丹的辽国使馆,萧佑丹启程之前必须准确的通知到我,这样我也好为他送行!”王静辉冷冷的说道。
说实在的,王静辉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想要彻底解决一个人,以前毒杀梁乙埋和现在的李清,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给大宋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若是不清楚则不利于国家发展,百姓也休想安居乐业,但萧佑丹和萧忽古与他们两人不同——正是因为这两个人的策动,使他自己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靠近死亡。他现在比以往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他没有这么高尚会因为皇帝的过失而去做血渐御阶这种不知道是高尚还是愚蠢的事情,就是为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也要努力的活下去,只有自己过得好才会为国家尽心尽力,这一直就是他所崇信的准则,尤其是在这个亦真亦患的历史中。
萧佑丹不仅仅是自己的仇人,更是一个了解宋朝的契丹人,这样的人一旦回到辽国并且被重用,那给大宋所带来的后果是怎样的,王静辉就是用脚丫子也可以想的到。尤其是萧佑丹根本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被辽国皇帝所重用——他是辽国的“大贤”,又是萧姓大族中颇有名望的人,就是退上一万步,他还可以通过寄希望于太子登基也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所以萧佑丹一定要被清除,否则就该轮到他王静辉倒霉了——他不希望日后宋辽之争的时候,会因为萧佑丹的关系使得战争旷日持久,那王静辉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原谅自己的。
现在由于王静辉的出现,历史已经偏离原有的轨道实在太多,很多人物是自己以前在历史书上都没有见过的,而且有些原本在历史上留名的人却到现在也没有出现——尽管是一些利用变法谋取个人利益的人,诸如邓绾、蔡确等人,王静辉虽然知道他们的下落和近况,但他们却不能够像历史上记载的那样靠拍王安石的马屁起家。这全都是因为王静辉的出现使得保守派和变法派在朝堂上处于一个微妙的状态——无论哪一派都无法占据完全的上风,总体来看他始终偏向保守派,但却没有把王安石一系实施太多的压制,只是让变法派略微高出保守派一头,以便迎合皇帝赵顼变法图强的心愿,另外也是保证变法派对传统规则具有一定的破坏力。
王静辉知道,自己存在的本身对这个时代来说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自己不死,那什么都可以重来,况且局势还没有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尤其是现在他对局面的掌控显得更加得心应手。随着宋夏战争慢慢进入最后的高潮,王静辉选择在这个时候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避嫌,更是为了日后打垮辽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准备工作。汉朝人为了打垮匈奴,两代甚至三代人都忍辱负重,但他王静辉却并不想效法汉文帝和汉景帝,他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来和对手硬耗,况且真正能够避免历史厄运的本质并不只是体现在军事上,而更加体现在一个具有良好修复能力的制度上——这恰恰是王静辉以前所未重视的,即便他有这个认识却没有这个能力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