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页

吕布把培养教师的学院定名为师范学院,是依据后世的设定,他以为会被司马徽等人给否决掉。

司马徽却拍案叫绝道:“奉先公,这个名字定的好,杨雄在《发言字行》中说:‘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我们就是要培养一些‘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的教师之才。”

吕布想到后世的和谐年间,中小学校的教师多半是同届学生中较为平庸的,由这些平庸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还能杰出到什么程度呢,国家的教育制度本身差劲,再加上那些执行的人也算不得上好,这个国家有太多能成为栋梁的人才都被耽误了,而那些大学教师里面,没有师德的专家叫兽比比皆是。

为了汉民族的长远发展,吕布就要从一开始选择最杰出的人才做教师。

所以吕布把师范学院定为中央大学堂里面最重要的院系,中央大学堂里面最适合做教师或稍作训练就可以做一个好教师的优秀学生全都被安排在师范学院。

整个司隶地区,十五岁以上的略通文墨的贫民子弟、寒庶子弟、世家子弟加起来共有四千多人,愿意来中央大学堂继续就学的只有两千多人,多半是平民商贾、寒庶地主的子弟,吕布便从这里面优先甄选了一千人,编入师范学院。

这第一批招收的师范生,将在师范学院院长司马徽的教导下,突击学习《论语》《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里面涉及到教书育人的篇章,同时学习《吕氏春秋》,学制二年,以后变为三年。

开始的第一个月和最后面的一个月里,这些师范生都要进入中央军军营里接受军事训练,以砥砺意志培养对吕布的忠诚,二年后经考核合格,便编入到每个亭堡、县城、郡城里开设小学堂。

中央大学堂第一期的师范生最后合格的只有五百人,剩下的五百人没有通过考核,还要再接受一年的学习训练。吕布掌控的司隶地区有六百万人口,六百万人口里五岁到十五岁的男女儿童加起来,总共有一百多万,平均二千个学生才能摊在一个教师,吕布便把这个教师定在每一个乡公所里,也就是乡里几个亭堡里面最大的亭堡,那个教师兼任乡傅,负责全乡的教化。

经吕布授意,大汉内阁颁下法令,规定辖内所有五岁到十五岁以下的孩子,不管是世家大族的子女,还是寒庶地主的子女,还是自耕农、商人、军人的子女,还是佃户、奴仆的子女,全部都要接受教育。

完全不识字的,不论年纪、性别,全部编入小学堂一年级,跟随乡傅从识字开始。

小学堂只设置四年,吕布经历过后世那种摧残儿童人性的教育制度,所以他一直认为基础教育没必要花上五年或六年的时间,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完全可以在四年内学完小学堂的所有课程。

那些稍微识字的孩子再按照识字多少、诵读典籍多寡来分成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完全不按照年龄、性别来分年级,分年级的依据便是入学前的考试,看掌握文字的程度而定。

刚开始的几年内,中央大学堂培养出来的教师很少,每个乡镇只能分到一两个,吕布为了迅速推进全民教化,便想出一个便捷的办法。教师先去教授四年级的孩子,教授完毕后,四年级的学生便再按照二年级课本去教授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再去教授三年级的孩子,教授完毕后,三年级的孩子再按照一年级的课本去教授一年级的学生,若是三四年级的学生们有教不通的地方,教师再重新给大家讲一遍。

那些学的比较快、教课比较好的三四年级的学生会被授予助教的身份,参与小学堂的日常教学。

在这个时代,即便吕布不添加什么,小学堂的课程都比后世的小学课程好玩太多太多,而且更能培养一个人的全面素质。学习的主要内容都依据儒家要求学生们掌握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