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那也是不对的。”高滔滔打断了他的话。心里面却道,郑朗与自己姑父之间的感情,岂是你能想明白的。说着话,赵顼渐渐进入便殿。看着他离开背影,高滔滔皱眉,为郑朗皱眉头的,非是对郑朗反感,而是想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郑朗一旦回来,可以说是众望所归。若是姑父问题不要紧的,关健是丈夫做了那些,对这个重臣会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赵顼进了便殿。

许多大臣早就到了,问题山一般大海一般深,也不能指望郑朗一个人来解决。

非是对郑朗不相信,与制度不合,就象后世的足球队一人,一个成功的足球队是一个整体,不能靠一两个超级球星支撑,那样,那支球队永远是不可能成功的。国家也是如此,这是最浅层的治国道理。

这一点赵祯做得最好,即便他与郑朗友谊天长地久,也从未将国家完全托负于他一人手中。郑朗也不怪责,若怪责,他就当不起这副重担,连这个心胸都没有了,如何挑起这副担子?有了挑这副担子能力,也不会责怪,相反就能理解。

不算太难的一道辨证题。

但未必有人会想得开,想不开的人大有人在。

来的是两府两制台谏三司大佬,赵顼让大家坐下来,面对眼下的危机,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吧。

司马光慎重地看着赵顼。

师徒二人有书信来往,但郑朗没有表态,一直未说,不是不说,而是怕自己思想影响司马光与王安石,然后从两个学生信中,看能不能借鉴到什么。然而分析过几个皇帝的心路。

赵匡胤不用说了,亲眼看到战乱带来的危害,他家是一个中小官宦世家,都朝不保夕,自己从军过程中更是吃了无数辛苦。因此成为一个长者。赵匡义不同,老大离家出走,他在家中就是老大,养成了一种独立的精神,当然,还有暗中的控制欲望。大哥莫明其妙死了,开始对儿子控制。赵恒十分悲催,生生培养成一个乖宝宝,这使宋真宗以后变得宽厚温和。但赵匡义还不及刘娥,这才是一个暴力妈妈。

赵曙是备胎,一直生活在阴暗中,于是心理猥琐,但赵顼不同,上位时间太年青,高滔滔还没有培养出总掌后宫的气质,老子是神经病,儿子更教不好。因此少了温和,多了一份锐气。

若没有郑朗,情况更糟。

虽说人是要有一些进取精神,但要怎么看的。

水看似柔弱,认真分析,它不刚吗?这才是真正的刚,一些表面看起来刚的东西,反而易折。故易经里阴主内,阳主外,多认为是吉。也许有道理,也许没有道理,可与郑朗性格相符,他是谦谦君子,不喜欢太过霸道。是进取的,但不同于王安石那种进取。也不是司马光那种保守,两者兼之。

信上不会这样说的,说得比较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