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源远流长的文武之争

如今窦仪出任“知西京留守事”却开了一个先河。

上任西京留守王晏出任凤翔节度使后,朝廷其实并没有调别的武官来担任西京留守。

所以,窦仪这知西京留守事,并非临时工。

郭荣趁着一大帮武将都在淮南的特殊时期,安排窦仪出任知西京留守事,就是要坐实一点:文官也可长期担任地方长官。

这条人事调动诏令发布后,郭荣这几日一直处于干了“坏事”之后既忧虑又兴奋的状态。

朝中的文官们对这条诏令当然是交口称赞,而禁军中的武将大多滞留淮南,没人发出反对的声音。

郭荣当然知道,大周与伪唐的战争还在继续,这时候刺激武官们并非什么好的选择,他但他已经忍不下去了。

淮南局势为何糜烂?郭荣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武官执掌新占州县。

韩令坤、赵晁,一个执掌扬州,一个执掌庐州,都任由部众巧取豪夺、草菅人命,激发了两州民变,极大地破坏了周朝在当地的统治根基,是周军在淮南陷入泥淖的罪魁祸首。

增派向训、赵匡赞两人代替韩令坤与赵晁后,扬州与庐州的局势肉眼可见的好转。

向训、赵匡赞与韩令坤、赵晁最大的不同,在于前两者虽是武官,却精通儒学,后两者则是纯粹的武人出生,对儒学可谓是一窍不通。

活生生的例子发生在眼前,郭荣以此得出结论:接受过儒家教育的官员,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百姓。

但在庞大的武将群体中,精通儒学者屈指可数,天下一百多军州,完全不够用。

朝官以上级别的文官,大多都是进士出身,个顶个的都是儒学高手。

那么要想使天下百姓安定,由文官出任地方主官,便是最好的选择。

郭荣很自然地就将目光投到了文官群体的身上。

窦仪出任知西京留守事,只是一个开始,如果此番能够平息甚至压制武官群体的反对,那文官长期担任知州,取代武将执掌地方,将会成为常态。

郭荣当然也有削弱武官的底气。

自上位以来,他就在禁军中大力扶持以赵匡胤为首的新兴势力,打击以李重进、张永德为首的老一代禁军武将。

赵匡胤、韩令坤、李继勋等人虽然位高权重,但大多资历浅薄,在军中影响力较弱。

同时他们深受郭荣的恩情,绝不敢公开反对郭荣。

即便窦仪的人事调动激起了以李重进、张永德为首的老一代武官的反抗,赵匡胤、李继勋等新兴势力也足可牵制住他们。

朝中又有老臣范质、李谷、魏仁浦等人坐镇,也能适当地压制住武官。

不过这一切都是郭荣的设想,风暴尚未来临,他也摸不准武官们到底会做何反应,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身为大周这条巨轮的掌舵者,郭荣却一次次冒险行事,彻夜难眠便是在所难免。

身旁“嘎吱嘎吱”转动的风扇吹来阵阵凉风,郭荣突觉有些微凉,侧过身,右手轻轻滑过符贵妃温润的腰肢。

此举引来美人睡梦中一声娇嗔,郭荣嘴角浮现一丝微笑:不必忧虑,一切尽在掌控中,李重进、张永德等人翻不起什么波浪来

随着右手不断摩挲着,郭荣心底逐渐生出困意。

正当郭荣双眼快要完全合拢时,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入寝时,只有一人能够接近这处凉殿,那便是深受郭荣信赖的内侍张守恩。

而且必须是有紧急军情的时候,张守恩才能在凉殿外通报。

郭荣顿时从似睡非睡中惊醒,提起薄纱遮住身旁的春光,起身趿履,朝殿门走去。

“陛下,寿州传来急报。”殿门外,传来张守恩焦急的尖锐嗓音。

“进来。”郭荣已经绕过屏风,坐到了前堂的椅上。

张守恩轻轻推开门,步入殿内:“陛下,寿州城南大营遭寿州守军夜袭,大量攻城器械付之一炬,随营工匠民夫损伤惨重。”

城南大营?郭荣双眼微微圆睁:“城南大营的主将,可是李继勋?”

“回陛下,正是李继勋。”张守恩压低声调:“急报上说,因李继勋在营中狎妓,致使城南大营守备松懈、士气低落,这才给了唐军可乘之机。”

郭荣闻言愣了愣,旋即咬着牙道:“这怎么专挑这时候?这李继勋尽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