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还在进行,富弼真的不是想商议论功行赏的事,本意是想对官家那个没有首功的诏令提个醒,结果,官家三言两语就这么定下了。
也就是说,内阁需要以官家的这几句话作为原则,拟定出最终论功行赏的章程。
早了点?其实对于朝廷而言,不算早。虽然现在国朝不至于戒备在边疆的将帅,在强干弱枝的基本原则根深蒂固的情况下,也不希望经历了征战的强军久处边寨。
也就是说,在战事落下的那一刻,就是征战一年多的将士们凯旋的时刻······看意思官家也有此意。
至于是戒备将士还是体谅将士,就见仁见智了。不过,这没人说起,都明白。
“官家旨意有些宽泛,不好操作呀!”
王珪居然有这样的考虑?也是,官家是旨意中是涉及内阁也可以在灭国之功分一杯羹的,可王珪真的是没什么存在感。
“有什么不好操作?官家旨意很明了,朝廷衙门、文臣、武将、军伍、将领、将帅、校尉、军卒,所有参与此次战事者,皆可以论功行赏。”
“将此次灭国之战作为一篇大考的试卷,每一个衙门,每一支队伍,包括每一位将帅和军卒,包括文臣等等,都作为一个应考的士子,他们所做的就是他们的答卷,以开科考官的视觉,介入整个战功的评判即可!”
“比如朝廷衙门,一甲者几何?那个衙门可名列一甲?只需要看衙门在这次战事中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完成职责的完美程度。同理,一支队伍,每位将帅,甚至各路大军奏报的英勇作战的厢、都,一直到军卒,都可以如此评判。”
乍一听,富弼还以为王安石是针对王珪的疑问,仔细想,却发现王安石所说的好像真的是官家的本意。似乎真的有可操作性。关键是,这样可以将所有参与这场战事的因素全部囊括进去······
“介甫,如若可以,介甫不妨将此议成文,由内阁呈于官家决断。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皆赞: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