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一章 揣度

当然,赵曦清楚官宦干政的弊端,就跟官宦参与军伍一样,有害无利。

从军伍中撤出监军,他相信文臣们能想出无数办法,利用监察衙门的职能来限制将领的权力。

同样,对于防止官宦干政,赵曦也有无数的办法来限制。

国朝在这点上做的很好,就比如皇城司,只有探知权,没有处置权。就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了。

赵曦脑子里胡乱的飞,一会想皇城司的走向,一会儿想监察衙门的职能……挺乱。

这是赵曦首次明确的提出自己的革新想法,没有借王安石变法的皮。

他倒没有担心整个朝臣会冲他来。一是以往的弹章都打脸打回去了,还有就是,监察衙门是一个以文制文的做法。

蝇营狗苟的官员肯定有,同样朝堂上也有那些秉公任直之臣,更是有像老包拯类似的官员,比如司马光,比如范纯仁,就连富弼、王安石那也是在品行上很少有瑕疵的存在。

这类人多数可能对革新没有好感,但对于纠察官员绝对会赞同。

更不用说那些着急着一鸣惊人的御史言官了。

见天喊着要正风气,这样的监察机构正是一展抱负的好去处……想多了,从这些年赵曦积攒的所有弹章来看,纯粹的御史真的很少了。

但有监察官那风光无限的纠察权,想必对底层官员的吸引力小不了。

“子华,宝臣,你二人可曾与官家说过衙门俗事?”

韩琦也对官家所谓的监察疑问,他觉得官家不可能无中生有,没有经历官的资历,不可能窥见衙门的猫腻。

在政事堂,或者说放眼朝堂,跟官家关系密切的也就韩家、吕家、王家属于文官世家。

“稚圭兄,别说我等二人,就是跟官家接触过密的诲叔、玉汝也不曾与官家谈及这些。”

韩琦喊表字,也就是说这不是正式的对话,是放在一个闲聊的氛围下扯咸淡的。

韩绛也就顺着这意思来了。

在政事堂,韩绛跟吕公弼有点例外。本质上他俩并不属于潜邸旧臣,但勾连上又能跟潜邸勾连过深。

很多情况下,他俩在政事堂都是随众的。当然也不是没有自己的见解,不过在表达上要含蓄和委婉,不会去事事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