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话还真不是骗人的,最起码这个阶段的汴梁,就把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
原本诗词是最拉粉丝的,可那需要天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玩好了。
经典不一样,每一个士子,那怕是落魄文人,也一样学了经典。
自己悟性不足,可能没本事举一反三,也衍生不出自己的见解,更没有独成一家之言的可能。
可就是死记硬背,也能把所学的说个七七八八。
这时候,樊楼的小娇娘都不吟唱诗词了,只有开口,就拽几句子曰,满嘴的经史子集。
还是官方有号召力呀!
谁曾想还有这情形,那怕是玩不了诗词,都可以得到娇娘的青睐。
柳三变这时候过时了,苏子瞻也是靠经典释义博名声了……只是苏子瞻好像在丁忧,倒是省的失落了。
最让士子们舒爽的是,随时都有可能被人请着去来一场辩经…~好不好无所谓,就是凑个热闹。
如今的汴梁,那是遍地斯文,处处辩经,瓦台的戏文都带着诲人不倦的经义,更何况其他。
现在的辩经已经不是一天一两场的问题了,是时时刻刻都在上演者。
仿佛在说:这就是一场闹剧!
有没有人兴风作浪,赵曦不确定,但接近闹剧是赵曦确定的。
政事堂居然没人吭声,难不成他们觉得这是文华昌盛吗?
如果说刚开始,王中正汇报的,还有些上了台面,有些名望的士人辩经。到现在,那些不入流的草台班子,搭配着落魄文人,真的把这事搅和了,这是要彻底把最终的庭辩变成闹剧。
或许有人觉得,他们玩他们的,官方做官方的,各不相干……
错了,还真的不是不相干。
对于文人,从那个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开始,好像对士林的风评,比官方看得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