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页

在他的计划中,国子监以后将成为与科举分庭抗礼的所在。

今后选官用官不再只局限于会试出身,太学生也会具备出仕的资格。

这样就会自然的抬高国子监的地位,举子生员不再是只能指望科举中第才能为国效力。

当然,这样做只是手段,崇祯的根本目的是想改变当今读书只重儒学的风气。

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会诞生出更为先进的理论,来取代许多陈旧腐朽的所谓圣人之言。

抬高国子监规格的举措不会受到太大阻碍,因为数千举子,会试中榜只有数百,大多数人起码三年内失去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只要国子监地位大大提高,恢复到国处时的盛况,那许多名人大儒就会闻风而至,之后再辅以严格的学规制度,那监生的学识和眼界都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来出仕为官也将会逐渐改变现有的官场风气。

要想改变只重儒学的风气,那就要把各学派中的精英请入国子监任教,让他们在日常的教学和交流中,用各种学识和思想激烈碰撞,相互打磨,来打破许多墨守成规的腐朽风气。

至于教师的人选倒是有不少。

朱之瑜是崇祯想到的第一人选,曾被喻为文武全才的他现在应该还在松江府,跟着他长兄朱启明混饭吃;以朱之谕的才学,放出去为官着实可惜,不如放在太学中传播他的学识。

宋应星是一个。

自从被崇祯派人接到京师后,宋应星全家数十口人被安置在刘朝的皇庄里。崇祯特地指示刘朝,给宋应星专门划出一块场地,建造好他想要的所有设施,为他提供所有需要的材料,并从皇庄的孤儿中挑选一些头脑灵活的孩子跟在他的身边,耳濡目染之下,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当然了,宋应星的一应花销全部由崇祯从内帑中划拨,其实也花不了多少。

皇帝的做法正是宋应星梦寐以求的。

他的种种想法因为囊中羞涩而无法实现,现在终于可以随心所欲的施展了。

至于宋应星的职衔,崇祯暂时没给,宋应星的头脑和智慧不适合在官场,而是在他为之沉醉的各种奇思妙想中。

等国子监重整之后,先给他太学博士这个从八品的职位,日后再慢慢拔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