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留军多,一则需成都转运,士民劳苦,南中生怨,且物力难积两岁用度,亦无益于北伐。”
运输条件艰难,留下的军队多了,南中赋税无法养活,还需要从成都方面调运,这样不利于成都这里积蓄北伐物资,还要劳烦汉、土民力进行转运,浪费生产力,还会让南中满意生出厌倦、离反之心。
至于军屯,南中地区开发并不深入,适合开发的细碎平地都已有主,唯有开辟梯田。
可梯田需要前期投入,以及不断维护,没有几年时间,是无法成功的。
现在北伐就在明年秋或后年秋,正是积蓄物资,休养民力的关键两年,哪里有多余的精力去开发南中地区?
还不如把汉军尽数撤回,这次出兵已经是大胜,前后斩杀叛乱夷人近乎两万级,征兵户三万,这是三万汉僮兵,他们的家庭也要迁移到益州平原地区,编户齐民,加入生产。
杀戮叛军,树立了汉室威信,打击了南中叛离思想;平白得兵三万户,还册封十二姓、立八都尉,形成了有效统治;又确定了十二姓每年上缴的牛、马、漆、皮、羽、兵户的数额,这相当于征税。
前后一顿操作下来,十二姓相当于另类三恪,为了强化自身统治力和地位,他们会联合起来积极蚕食蛮夷部落,进而向朝廷进献物资,这相当于税赋。
这比一年前好了太多,光是征发的三万汉僮兵户,就值得大书特书。
仅仅十二姓每年需要上缴朝廷的兵户合起来就有六百户,为长期驱使十二姓蚕食蛮夷部族,又削弱十二姓打好了基础。
现在应该从南中抽身,把后续的事情交给十二姓、八都尉来处理。
朝廷坐享其成,在益州平原休养生息,为北伐大业做最后的休养。
如果效仿岭南,那益州就别想休养,会陷入战争泥沼中,物资根本无法积蓄。
这是马谡的意见,也是诸葛亮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岭南政策自有其特殊性,南中地区可没有三江流域,也没有田信那样的高机动、高效率平叛的战斗力。
没有第一时间为夏侯兰建立镇南将军幕府,并规划府兵驻屯区域,这就是南中实际问题与事前规划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