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倒是很有真知灼见,众人看去原来是庶吉士季道统。
赵用贤见有人附和点点头道:“不错,策问所考在于史书,在于时务,这些事不少在朝为官尚不能明白,又何况举子乎?强行言之,诚为我辈笑尔。”
当年林延潮会试时,考了几道很有水平的策问。
比如林延潮中进士那年所考的。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这问的是变法,诸葛亮没有商鞅申不害变法之心却用了其法,而王安石用了商鞅申不害之法却不承认其名。
这样的题目考出来很有难度,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答的,放在现在也没多少人说出来个所以然来。至于整日埋首四书五经的人,肯定是答不出的。
学问差一点连审题都不过关,申商是谁,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王安石变法你了解吗?诸葛亮治蜀你了解吗?
就算都懂,但古为今用结合经义说出一个所以然来,几个人能办得到?所以能答的好的极少,不过能答的好的,必然是高才。
所以策论只在于会试的第三场里,大家走个过场就好,你就算说申商是一个人,考官只会笑笑,格式对了都让你过。真的要追究,这题要筛落多少人。
但在经义题里,你没有称呼孔子为圣人而直呼其名,孟子为贤人而直呼其名,甚至该避讳的没有避讳,甚至一行规定写十二个字的你写了十三个字,考卷一律罢落。
更不用说,经义破题,稍微离题,那么三年后再来。
这完全是两等不同的要求。
因为会试是经义定去留,殿试以策论定高下。
但问题是现在的经义考试有问题。
历史上就有考生将古往今来大题小题题库通通背诵后,到考场上套题目,最后考中进士。
这不是一两个,而是好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