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如欲发后一地,又岂需要什么借口?千百年来,不知多少古之圣君,仅仅只是把目光局限于我华夏九州之地,却不知道,这个世界如此之大,于华夏九州之外尚有更为广阔的天地,而我华夏九州若是没有先秦诸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又岂有后来的九州之地?可自周天子之后,我华夏便再无分封,诸夏纷争,天下生灵涂炭,后虽一统,可诸朝贤君却止步于九州,视九州之外皆为蛮夷之地,是瘴疾横行的恶地,如此划地为牢,自困九州。以至于全忘记诸夏初时,我华夏九州又有几处不是居有蛮夷,不是瘴疾横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非诸夏先贤如此,自然无今日之华夏,朕身为大明天子,正是要重寻我华夏之天命,‘抚有蛮夷,以属华夏’,这正是我华夏之天命,我华夏与被赋予此天命,正百为了让天下蛮夷,受教于华夏,归属于华夏,如此才有天下大同之时。或许这些地方在诸位爱卿眼中只是瘴疾横行之地。但是于朕看来,将我大明教化施于蛮夷之地,正是我大明之天命!当然在吾等这一代还并不能亲见天下大同之日,但却可以重新找回我华夏之天命,令吾等的子孙后代不至于遗忘此等天命。朕需要诸位爱卿同朕一起携手去实现我华夏之天命!”
天命昭昭!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大明上下,几乎所有士绅官员都在谈论着“昭昭天命”,对于这个使命的讨论,甚至盖过的“分封宗室于夷地变夷诸夏”的讨论,对于许多士子文人来说,这一天命所带来的冲击,甚至让他们不知如何应对,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为之沸腾。
历史上,千年来,所有的士人都有一个最高梦想——“天下大同”。当然,天下大同只是一个愿景。相比于此,“恢复周制”无疑才是他们愿望。
而现在在朱明忠的策划下,通过清河书院内的学者,他成功的把天命、周制、大同,与扩张联系在一起,而核心的正是天命!
周制与大同,不过只是为了实现天命。
什么是华夏的天命——“抚有蛮夷,以属华夏”。
就是为了教化四方!
先秦诸夏,不正是通过抚有蛮夷,才令其属于华夏,才奠定了今日的华夏吗?
“天命昭昭”于大明境内所引起的轰动是极为剧烈的,不仅仅是因为这篇文章完全颠覆了人们的认识,同样也让无数失意的士子看到了另一个希望——“分封宗室于夷地变夷诸夏”,意味着诸宗室必定需要大量的官员,而对于因科举废除失去晋身之道的士子文人来说。他们看到了晋身的机会,尽管这与他们想象的有所不同,但是即使是为官,也有可能被派至广西、云南等地,如此相比,南洋夷地,似乎并不怎么远。
当然,这也契和了儒者的精神——教化四方!这不也是圣人所教吗?
一时间,在短短一个月中,无数的士子文人纷纷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不仅仅再局限于《明报》,许多地方报纸上同样也是都是讨论着“华夏天命”的文章。士子文人在那里引经据典的讨论着,而官方更是直接列出夷地资料,告诉他们那里有人丁、有田地,并不是他们想象的蛮荒之地,也正是在这种讨论之中,“昭昭天命”的意识迅速烈火燎原的散布开。
而这种意识的沸腾,带来了另一个好处——曾经因为科举被废除对皇帝满腹怨言的文人士子,纷纷转移了目光,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两京的宗室,这也让不满的情绪得到了化解。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天命昭昭”实际上就是变相的扩张。但从陛下那番慷慨激昂的说辞中,他们仍然体会到那股于内心升腾出来的“天命”,甚至也为之变得有些激动。只见众臣齐声拱手道。
“臣等誓死追随陛下为我华夏创万事之基业!”
这个时候,人们已经不再用“大明”,而是用“华夏”,因为大明只是一个时代,而“华夏”却是这个民族,而那一天命,正是华夏的天命,而不仅仅只是大明的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