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东吴,孙氏重用的也皆淮泗人士,彼等与江南土著之间的矛盾,通过暨艳一案便可看得很清楚了。
国家政权核心若在中原,则汝等既可来,我等亦可往,出出进进的,即便因为所居偏远而稍弱一头,终究不会被拉得太远,甚至于时间长了,还可能有胜出的机会。但若主客都蜷缩、拥挤于一地——或巴蜀,或江南——那就只有客谋主地,客夺主权啦,土著对客居者的老家根本伸不过手去;就这一亩三分地,原本全都是我的,如今却要分润于汝,汝却无可予我,那谁肯甘心啊?!
故此裴该对平定江南,信心很足。这不跟淝水之战时候似的,江南政权已经基本上稳固了,即便土著也没几个会认为但从北方,可得显耀机会——秦主身边儿或氐、羌或鲜卑,连外族都封不完呢,啥时候轮到咱们这些读书人了?
不过即便如此,时间也不可能拖得太长,一则于中原地区恢复民生不利——南北资源要能相互流通,才能对双方都有益处——二则也怕再生什么变数,或者南人久望王师不至,终至心寒。因而裴该在命王羲之、庾翼退下之后,便召枢部使、副许柳、郭默,以及新任兵部尚书张敞、侍郎杨清等人前来,商议南征之事。
许柳说:“臣观前书,觉今与晋、吴对峙之时,形势相差不远,乃当从晋武帝之故智,分兵三道以伐江南——即以徐方之军,下于建康;兖、豫之军指向武昌;巴蜀水师沿江而下,夹击逆贼。
“南人孱弱,非我百战精锐的对手,所虑者唯王敦水师也。则若以巴蜀水师相敌,非大造舟船不可。昔晋文(司马昭)于灭蜀前曾云:‘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虢取虞之势也。’其后因受禅等事,及树机能乱于北方,定蜀十七年后方始伐吴。
“于今断不必等待十七年之久,然亦当期以三载,使巴蜀舟船可成,且朝廷积储丰厚。”
郭默闻言不禁笑道:“枢使此言,未免太过持重了。”
第六十章 水战利器
许柳建议再积聚三年,然后大举伐吴,郭默却笑他过于持重。
随即郭思道转向裴该,说我也研究过了昔日晋师伐吴之役——别以为就你许季祖读书多啊——发现跟今日的形势,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最大的区别,自然就是三国鼎立已久,士人百姓各居其地,各保其主,所以吴、蜀之力比今天要强得太多。尤其东吴,孙皓之时都还有力量北侵,不象如今的江南,也就趁着苏峻造反冒过一回头,还被顺利给按了回去。
其次巴蜀既定,陆抗乃上奏吴主,使实西陵、建平之守,目的乃是为了拮抗长江上游。可是如今荆州方向却兵寡而力弱,尤其王敦还放了一个完全不通军事的王廙在那里——“倘若期以三岁,若王敦易以别将守荆襄,恐怕于我军不利啊。”
第三是建康方面的防御薄弱,不象当年孙吴主力都在东线。晋伐吴之时,西线的王濬于十二月份出成都,乘舟船东下,先与杜预夹击襄阳、武昌,三月而至建业;东线的王浑则是正月出师,却因为与张悌、沈莹等在江北激战,导致反落在王濬之后。而如今咱们若将主力放在东线,可以直抵江边,不必顾虑晋人北出。
当然啦,要防王敦从武昌乘船来援,因此——“可先使巢湖水师出濡须口,封堵王敦东援之路,则渡江破建康易也。建康若破,武昌安能独存啊?巴蜀之军,未必要临战场。”
裴该闻言,略略颔首,于是就问了:“巢湖水师,今可能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