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而言,闻喜本家似乎并不存在这些状况。首先是志广、才强者,多数于乱世之初即已迁出了,甚至于客死异乡,至于留居本籍者,多半都是些纯粹的土地主甚至老农民,没啥胆量和本事可以独闯天下;其次,历经兵燹,闻喜县内百姓多死,户口多失,裴氏更趁机大量兼并土地,暂时还不存在无地可耕的问题。
这会儿要他们分家别居,即便裴硕首肯了,估计也没谁愿意响应——即便那些不满裴硕掌权之人亦是如此。
于是裴通先尊称裴硕一声“叔祖”,假意纯粹站在同宗的立场上,向对方剖沥肝胆——“孙儿奉命守牧闻喜,见县内户籍、田土,十有七八在我裴氏,自然政务难理,租税难调……”
裴硕正要开口插言,却被裴通摆摆手给拦住了。裴通知道老头儿想说什么,不外乎既为同族,我们自然支持你理政啊,具体租赋,肯定也会供应不缺,等等。因而他笑笑说:“编户易理,小民易治,而世家难以统驭,其权不入公门,而在族中——叔祖也是做过郡守的,于此等事自然心知肚明,无谓敷衍孙儿。”
假话、空话、套话,就都别说了吧,具体宗族对地方官员权力的掣肘甚至于侵夺,有点儿见识的人都能瞧得出来啊。
裴硕长长吸了一口气,略拱一拱手:“县尊在上,不敢称祖。但请明言,大司马欲如何处置于我,及如何处置裴氏?我前掌族政,实无干才,遂使一族于胡治下委曲求全;然我本无背晋之心,族人也不敢自外于大司马。倘若大司马心存怨怼,硕愿一肩担之,生死从命;唯望勿伐裴柏枝叶,勿断裴柏之根。
“自始祖陵公封于解,居于河东以来,绵延千载,传今二十余世,始得雄踞一县,名闻天下,实非易事啊。大司马以裴氏嫡流,位极人臣,得执国柄,及县尊叔、兄等亦列高位,消息传来,一族欢庆,无不引领而望王师之至,胡寇之逐,皆欲以身捍卫大司马,如县尊等一般,岂敢复有他念啊?
“唯裴氏兴,裴柏茂,始有巨光公(裴茂)、文行公(裴潜)、季彦兄(裴秀)及逸民(裴頠)之功业;唯裴氏盛,始能为大司马之羽翼,佐之直上青云。未知大司马何以不虑此,而定要责难于同宗呢?”
裴通冷冷地听老头儿说完这一大套话,嘴角略略一撇,反问道:“大司马才略天纵,艰难百战,始得成功,若说有恃,所恃父祖之旧勋也,宗族之能善辅者,也不过我等而已。至于闻喜本族,有何功劳啊?!”
第四十八章 过河拆桥
裴通说你们就是一群废物点心,白白顶着个裴姓,在胡朝治下,瑟缩如同麻雀,唯求自保;等到国家收复河东之后,也将不出一两个才杰之士来,只能供输些粮秣,等若普通平民。你们有什么功劳可言了?如今大司马雄霸天下,你们倒跳出来想要鸡犬升天了,世间哪有这般美事!
裴硕真是有苦说不出……裴氏一族的精华,都在裴茂子孙,自从丧乱以来,是死的死(如裴盾、裴苞、裴邵等),逃的逃(如裴该、裴嶷、裴粹等),留居闻喜本家的,本来就是些疏族子弟,历来教育资源是绝不会向他们倾斜的,怎可能再出什么才杰之士?就好比农夫辛苦耕织以供养官吏,完了官吏指斥农夫不肯向学,帮不上忙,这也太过分了吧!
只是裴通虽然仍称其为“叔祖”或者“公”,语气却咄咄逼人,加上本身就在逃亡的那群人中间,是既得利益者,裴硕就不便直言辩驳啊。那要怎样才能打消对方收拾族人的妄心呢?老头儿不禁面露哀戚之色。
裴该之所以派裴通过来,而非同姓他人,自然是经过反复考量的。换了旁人,手段如何暂且不论,说话就未必能比裴行之更冲。
一则,裴通才具中平,但实为能言善辩之士,这点裴该于徐州初会这个从弟的时候,就已然有所了解了;二则,裴通少归闻喜,对族人都很生疏,裴硕就打不出什么感情牌来;更重要的,裴通与关中其他裴氏子弟不同,他是庶出,向来为其父兄所轻,但并没有因此而变得畏畏缩缩,反倒极有野心,甚至于好为大言。
说白了,裴行之就是一副小人得志的爆发户嘴脸,这路货对上桀骜,对下蛮横,最擅长暗中图谋尊贵者,而明着狂踩底下人啦。则把他放到一群名位远远不如,血缘比他还疏的族人中间,他有可能在裴硕的亲情攻势下心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