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新平郡守竺恢接到来自扶风的急报,不禁大吃一惊:“裴某如何去了郿县?!”随即微微冷笑,自言自语地说:“此必攻卢水胡、袭安定为假,其实沿渭西进,要去打通陇道也。”眼瞧着麦子就要熟了,正当青黄不接之时,估计长安的粮草所剩无几,所以他才会耍一个花枪,着急要去对付司马保啦。
不管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这安定我可以不救,扶风是自家兄弟所领,断无不救之理啊。于是尽起郡中兵马,有七千之众,浩浩荡荡向南方杀去。
要说雍州西部四郡国守相之中,唯有这位竺恢竺士伟素称知兵,他知道裴该亲自率兵,气势汹汹由长安杀来,轻松拿下始平国,继而进抵扶风国治郿城,将兵不可能少于一万,自己这七千军若是贸贸然直接撞将上去,即便有郿城策应,平原决胜也难保胜算。
关键就是郿县附近的平原地形,很难产生奇袭效果,一旦裴该得到自己来援的消息,必然将主力北移来迎,到时候即使暂时解了郿县之围,自军若在对战中失利,结果还是一样。虽然竺恢对自己的实力颇有信心,终究裴该曾于大荔城下击破过刘曜数倍于己的大军,威名素著,他也不敢过于托大。
故此竺恢并没有着急杀向郿县,而是将行军路线略往东偏,率兵进入了美阳城。消息传来,裴该恼怒得把水杯都给摔了……
第十七章 智者千虑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裴该千算万算,对于竺恢可能不来救援郿县,或者来救却逡巡于山地不敢入平,乃至于领着兵马直奔自己而来,以卵击石,种种可能性都筹划了预案,但他偏偏就没有想到,竺士伟竟然奔了美阳而去!
美阳县隶属于扶风国,县城在郿城东北方六十里外,在武功正北方二十里外,三城全都位于渭河谷地,在渭水以北。
正如韦鸿所说,渭河谷地“东起华阴,西到陈仓”,南北向最宽阔处(在长安附近)不到百五十里,东西则长达六百余里,主要地形为黄土台塬,其中渭北地区尤其平坦,加上开发得早,道路辐辏,交通非常方便。因此竺恢手持竺爽的求救信,可以轻松进入美阳城,并且就此直接威胁到了裴该的后路。
裴该若是转身往攻美阳,则郿县之厄得释,而竺恢七千兵马固守城池,想来不是那么轻易可以打得下来的,倘若竺恢趁机出城夹击,形势便断然不利了;若是分兵抵御,则是本欲逐一击破二竺,却反倒被二竺加以分割、牵制,战事很可能迁延日久;倘若不理竺恢,猛攻郿县,竺恢不但可以随时威胁、骚扰裴该的运道,甚至——
最要命的就是,长安距离美阳也不过百余里而已,且地势平坦,轻骑可以绕过诸城邑,一日一夜进抵长安城下。固然裴该根本不相信竺恢能够攻得下长安城,但自己初执国柄,倘若任由外军轻松杀到都邑近郊,导致人心浮动,则威望必然一落千丈啊!城里那个梁老头儿,会不会就此再起异心呢?
裴该这个懊悔啊。他原本为了快速进军,好打竺爽一个冷不防,即自槐里而向武功,武功直抵郿县,空过了美阳城没打——终究不是当道要隘,若是郿县克陷,美阳又岂能独存?若早知道会被竺恢利用,自己顿兵郿城之下,打算围点打援的时候,就该遣一军先去把美阳给拿下来啊!
然而若美阳守将不肯遽降,则一旦攻城,必有死伤。裴该当初考虑的是,既要一统雍州军政,又要尽可能地不杀伤民众,因为这属于内线作战,不管郿县还是美阳的老百姓,不都是晋朝的子民吗?
如今想来,真不必要为了这么一点点妇人之仁,而贻误了战机——当然前提是他能够料到竺恢会去美阳。
急忙召集诸将吏商议,裴嶷建议,让长安派出一哨兵马去阻遏竺恢有可能的东进,并且尽量将其牵制在美阳县内,我军则尽快先把郿县给拿下来。陆和不解地问道:“竺恢既将主力前来,欲行围魏救赵之计,我等何不分兵去攻他的新平,迫其回师呢?”
韦鸿摇头道:“不可。由此而至漆县,近两百里,且过岐山后道路难行,非可急袭者也。则万一竺恢不肯回救,趁机直向长安,又如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