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占据福建后,实行海禁政策,等于便是断了福建人的生路,现在福建重归大明,朝廷还设下市舶司,便让福建民间十分振奋。
虽说他们现在的风头不及两广商会,但是他们相信,以福建的优势,那么多精通航海的人才,只要有货物,有船,他们迟早会超过两广。
南洋的市场被两个广商人占据,那他们便去天竺,去西洋,比航海,谁也比不过他们。
隆升号的掌柜,姓郑名赞,皮肤黝黑,一看就是常年在海上漂泊的人。
这次航行,只是隆升号的一次试航,目标是南洋的马六甲苏丹国。除了贸易,他们还将在此处搜集西洋的情报,购买海图,招聘熟悉通往天竺、大食航线的引航员,从而跳出南洋,避免和两广商号直接竞争,开拓新的市场。
为什么选择马六甲,一是因为此地,正好两洋交汇,自然有精通两洋航路的人才可供招募,二是因为这里属于荷兰人的势力范围,广州的商号很少前往,但郑氏与荷兰人始终还是存在一定得默契。
对于田地产出有限的福建人来说,出海便意味着财富,意味着能够生活,所以水手都是十分兴奋。
此时水手们一阵欢呼,开始将搭在码头上的船板收起,停止上货,一名身体壮实,脸上有疤的大汉,走上船头,吆喝几名水手,一起转动牙盘。
随着牙盘转动,一条胳膊粗的铁链,发出“嘎嘎嘎”的声响,慢慢从船头被拉起来,不多时,一个巨大的铁锚,便被拉出水面。
大掌柜郑赞见此,立时一声大喊,“升帆!出发!”
船队立时又是一阵欢呼,出海虽然危险,但只要成一回,就能抵上在土里刨食几年。
一时间,甲板上的号子声此起彼伏,水手们或升帆,或掌舵,或者用长杆奋力将船撑离码头,他们协作着调准着福船的方向,终于使得大船面朝大海,借着风势驶出了泉州港。
船队出了港,操帆手立时拉动绳索,重新调整帆面,使得船队的方向,转向西南。
这时巨帆挂上主桅杆,遮天蔽日,挡住了从东方升起的朝阳,船头一下便得阴凉,帆手调好帆面后,便将十多根帆锁固定在甲板上的木桩上,船上立时绳索交错。
此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其实已经十分发达,宋代就已经做到了“八面来风,唯头不进。”现在也并非顺风,但只要不是迎面而来的逆风,水手们就能借着风势前进。
清军打进福建后,福建的海上贸易就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郑掌柜已经有四年没有出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