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间,左懋第忧心忡忡,食物也难以下咽,脸色难看的他已经形同花甲。
队伍行进在北直隶境内,这里是清军控制的地区,不用担心安全,领队的詹霸便让队伍停下休息。
可是他却不会想到,就在离他们几百米外的树林里,却藏着一支足有一千来人的人马,他们服饰混乱,看不出旗号,也不知是义军还是马贼。
看着清兵翻身下马,躺在路边休息,一名显得有些痞气的探子,丢下嘴中叼着的杂草,慢慢的爬起来,而后悄然退回树林。
林里的人马也没想到会遇见一股清兵,北直隶一马平川,如果被清兵骑兵咬上,那他们多半是凶多吉少了。
探子回到林子里,便连忙摸到一道服网巾的男子身边说道:“公子,五十名骑兵,三百名步卒,还拘押着十几名大明官员,打还是不打?”
探子正是刘顺,而道服男子自然便是从青州遁走的王彦。
青州一战,义军攻破了清军北大营,烧了和托大批物资,还抢走了不少战马,让和托十分脑怒。
虽然攻下青州,可他还是觉得丢了面子,心中一口气实在难以下咽,于是便带着清军四处寻找山东义军,展开疯狂的报复。
青州事变失败后,义军也不敢再次夺取山东大城,而因为青州聚集起来的诸路义军,只能流窜作战。
为了肃清山东,和托、李率泰等人精锐尽出。
在精锐的八旗兵追缴下,刚取得一次胜利的义军还没来得及喜悦,就被杀得大败。
山东义军多达十余万,人数虽多,可毕竟不是正规的官军,也不是久经战火的流贼,缺乏训练和经验,无法与清军骑兵抗衡,又不敢占据城池,就只能遁入山林,疲于奔命。
昏迷不醒的王彦被刘顺等人护着,跟着义军一起东躲西藏,十多万义军被清军连续击败,人数迅速减少,众人在山东也待不下去,便决定离开山东,另寻出路。
他们本想南下淮南,去投史可法,可和托欲杀王彦而后快,对山东义军恨之入骨,在南下之路上布置了重兵把手,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带着王彦流串到北直隶一带。
同山东相比,北直隶被清军攻占多日,义军早已被清兵肃清,清军防守反而宽松许多,王彦他们流串进来多日,都没被清军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