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五代教训,宋朝对帅臣与军队的关系格外严厉。各级统兵官对士卒生杀予夺,但用兵的帅臣却不能跟他们有亲密关系,诏旨一下,帅臣只身出营。
这个样子,徐平回京,百官郊迎的时候,他这里怎么看怎么像个草台班子。天下注目的重大仪式,如此实在难看,赵祯才在前些日子下诏,让明镐和贾逵火速回京。
喝着茶,徐平问两人这一年的经历。桑怿和高大全两军离开西北,分别调往河北路和河东路,赵祯给予了极高礼遇。特别是桑怿,考过进士,从县尉做起,历岭南西北几乎所有的战事,徐平之下,军功无人可及。不到一年的时间,桑怿已经拔到观察使,建节指日可待。高大全不及桑怿,也已经做到了正任团练使,都是现今武将的顶尖人物。
两军中凡是指挥使以上的军官,上及三代,从军后的所有覆历,赵祯都曾经详细亲自过目。他忍住了没有亲自去插手这两军的人事安排,但所有的人事变更,都要放到他的案头看过,说不定还拿小本子记了下来。天下最能打的军队,肯定是要抓到皇帝手中的。
先从调出西北的这两军用心,是给徐平面子,陇右其余各军将来他也会如此做的。这是人之常情,作为皇帝,对于军事力量自然会各外敏感。能够先用心人事,而强忍住不去胡乱指挥,赵祯算是不错的了。此时正是军制将改的特殊时期,军中人事赵祯会格外注意。
调往河北和河东之后,桑怿和高大全两军急速护张,赵祯把许多禁军编到了他们两军的名下。此时桑怿所部已经近十万人,高大全所部也有六万多人。不过人增加了,赵祯实是不知道怎么整训,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做,面临契丹的压力两军抽不出人,只能先名义上在两军挂着。徐平回来之后,禁军的改制整编才能真正开始。
宰相无事不统,军事自然也包括在内,只要徐平回京了,朝廷有无数手段让他参与到军改中去。不直接去枢密院,离开了军改最要害的人事,以宰相的身份参与军改,制度上可以参谋把关。赵祯别的不会做,这种事情最是得心应手。
说过了这一年的经历,贾逵搓着手道:“契丹不自量力,竟敢插手,想火中取栗!云中一战只让他们小挫,依我说,就该全军挥师北上,夺了燕云看他们可还敢逞威风!”
明镐笑道:“还不是因为离开得早,许多大仗错过了,你心中不甘。看契丹的样子,以后北疆也能以太平,还愁没有大仗去打么?”
徐平道:“参军为的不是打仗,而是守卫国家,保天下太平。太平最好,战事能少就尽量少。作为军人,不打仗也有许多事情可做,以为就能闲下来了?”
“是,是,都护说得是!”贾逵一边说着,一边端起茶来,喝茶遮掩自己的尴尬。
看着两人,徐平心中明白,调他们两人回京,不只是护卫自己,极大可能会就此留在京城。明镐是大中祥符五年的榜眼,就出身来说,可是硬得很。
大中祥符二年、四年、五年、七年、八年连续开科,科举太过频繁,明镐那几届进士混得普遍不好。人的成就不只是看个人的奋斗,还要看历史进程,明镐便就如此,赶在那个时间点了,前期仕途不顺。不过有了陇右军中的经历,他的未来不可限量,官场上的前途比桑怿还要光明。桑怿官做得再大,成就限制在武将上了,明镐则是可文可武。
明镐的仕途其实与徐平差不多,一等进士出身,前期在地方上蹉跎,直到为官十几年后才遇到薛奎,得到赏识。但这个时候刚好刘太后当政,他这种人被压着升不上去,等到赵祯亲政了,后面的进士又已经起来了。生不逢时,就是明镐这种人了。
这个时候把明镐招入京来,除了壮徐平威仪之外,他必定是要大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