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页

这一带的河流不少,但由于地形关系,有黄河、淮河和汉水几大水系,河流之间的贯通相当复杂。伊水离着汝河并不远,但一个属于黄河支流,一个属于淮河支流,想联起来便就涉及到跨流域调水。黄河水系的水怎么敢外调?一个引洛入汴还要用汜水在中间隔起来,尽量使用山洪等等蓄水,并不敢把洛河直接引到汴河去。

向南汝河的支流离着白河的支流也不远,千年来一直有政权想把两者联结起来,便就是太宗时最后一次大规模动工的襄汉漕渠,最后以失败告终。这联系的是淮河与汉水两大水系,利处自然巨大,但同样是跨流域,工程艰难,后患也多。

徐平已经放弃了这种跨流域的运河工程,中间没有调水湖泊,运行成本大,一不小心还遗祸子孙。最后还是决定由各水系发展内部水运,关键的地方用陆路联结,这便就是李觏现在正修的道路,把黄河、淮河、汉水三大水系用路联起来。

第71章 少取多予

说了一会闲话,徐平又问李觏修路所需的人力。

李觏道:“主要的事情,自然是由厢军去做。都漕要修的路是个精细活,随便征人也不放心。一些零碎的活计,比如挖土铺石,路边栽树,才用到沿路的民夫。”

“南阳县还好,鲁山县民户不多,只怕本地民夫也没有多少。”

听了徐平的话,李觏道:“都漕说得不错,下官想的是从临近的县抽调,主要是方城和叶县,实在不足,才到许州和蔡州调人。”

徐平想了想,才道:“人自然是可以抽,只是我问你,动工正是春夏之交,并不是冬天农闲的时候,征发徭役必然有民户不愿去,又当如何?”

“下官也想过,有两个法子拿不定主意。一是不管愿与不愿,都要征发,让县里看住里正,按户抽人。只是如此做,必然会引起民间的怨气,有些不妥。再一个就是有那不愿意服差役的人家,可以出钱雇人来做,官府只管点齐人头。这样一来做工的就只有贫苦人家,只怕民间也会有非议。两个办法各有优劣,定不下来。”

徐平笑道:“第二个办法好,便就用后一种。”

这就是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的雏形,此时不少地方已经采用。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当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其实大多数措施都经过了实践。不过变法的时候有了太多为国敛财的意图,又急于求成,再加上党争,在实际执行中变了模样。

比如募役法,本来只是普通差役的补充,公私两便的事情。被变法派采用之后,一刀切地代替了原来的差役,为了更快得到更大的政绩,最后走向了极端。比如本来下等户是不负担差役的,实行募役法后免役钱也摊到下等户头上。结果最终民间百姓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只是充实了官方的钱袋子而已。

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经济基础,并没有实行完全的募役法的条件,征发徭役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徭役的补充,部分实行免役法倒是可以,方便官方,也方便百姓。

至于差役,比如民间谈之色变的里正和衙前,倒是可以用募役代替,最好直接变成公吏,纳入官方编制。实际上王安石变法也是这样做的,只是这样做了之后收免役钱比官府付出的多出太多,成了敛财手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