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过百万,但真正依靠买生活必需品活着,一下子就去了七八成。这里是奢侈消费品的优良市场,但对三司的纺织业来说,这里很糟糕。
徐平不禁开始怀疑,自己选择京城作为经济改革的中心,到底对也不对?如果是在外地州军,根本就不会遇到这么大的阻力。一个水磨务算什么?当年自己在邕州把天都快翻过来了,谁敢说上一句?蔗糖务把原来的社会基础彻底摧毁,从福建路去的移民户口甚至在好几个县里都超过了土著,还不是风平浪静。
经济变革往往都在落实后的地方兴起,并发展壮大,并不是偶然啊。落后的地方虽然生产力不发达,但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也少,旧的势力的掣肘也少。
束缚少,又何尝不是非尝重要的有利条件。便如小草,虽然地下养分不足,但头顶上没有大树遮挡阳光,没有沟渠引走雨水,没有无数的同伴与自己相争,说不定还是最先长成的那一棵。
开封城,或许并不是徐平理想的破局之地。
第192章 凿齿蛮
夏日的晚霞红得像火一样,把世间的一切涂抹成了嫣红的颜色,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艳。从场务里出来的工人渐渐在街道上汇成洪流,人的脸上映着霞光,透着红彤彤的色彩,从里到外都透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徐平看着在路上说说笑笑的工人,一时有些出神。自己这一年来所改变的,不仅仅是京城里百姓的生活用品,还有这数万人的命运。只要三司的政策不改变,这些场务一直办下去,这些人就是这个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
历史在慢慢地改变着轨迹,整个社会在慢慢地起着变化,这些变化不是靠着哪一个人登高一呼,而是靠这些普通人,这些点点滴滴。
随着工人们从场务里下工出来,附近的街道好像一下子就沸腾了。各种各样的小贩,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钻了出来,挑着担子在街道上穿梭。此起彼落的叫卖声,伴着小贩们匆匆地脚步,在这傍晚的霞光里,给京城别添了一份生气。
徐平没有去招呼自己的随从,就沿着街道边慢慢前行,看着傍晚五丈河两岸的风光,感受着这一份生活的气息。
这是自己带给这个世界的,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活,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精神面貌。
三司铺子挤来挤去的达官权贵,地主商人,是一种改变。这场务周围鲜活的生活又是一种改变,在徐平眼里,场务周围的改变使自己感到更加亲切。
谭虎招呼着两个卫士,不急不徐地跟在徐平身后。他知道这种时候徐平不想让人打扰,离得远了不行,离得过近也不行,这中间的距离是多年形成的默契。
走了一百多步远,前面河边的大柳树下围着的人群阻住了徐平的去路。徐平抬头看看,本想绕过去,突然被人群里传出来的声音吸引住。
如果自己没有听错,人群里说话的是邕州土人?那里的人语音特别,而且话里汉蛮夹杂,徐平在邕州六年,一下子就听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