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明白这一点,也知道离着战争的到来应该还有几年的时光,自己要进行经济的改革,也只有这几年的时光。只要这几年把经济理顺了,有了充足的钱粮,哪怕就是打成历史上那样的战果,也足以把党项用钱粮堆死。赵元昊能够冒险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大宋的储备消耗干了,陕西路搜刮过甚,面临到了严峻的局面。
上个月韩综上奏,要求今年陕西路不再向京城运送漕粮,而是由转运使司直接运往边境几州。他在那里一年,交通初步有了个眉目,可以由官府组织运粮了。
以往历年陕西路都要向京城和洛阳运粮五十万石,同时还有沿边入中法让商贾向边境州军送粮。这之间看起来矛盾,其实想通了也很容易理解。陕西路运到中原的粮食,是来自于关中最富庶的几州,那里确实有余粮,而且通过渭河和黄河水路,运往中原也方便。而边境驻扎大军需要粮草的州军,由于当地山川破碎,交通不便,大多是靠肩扛马驮,由官府组织从关中运粮却不容易。
这种事情做了出力不讨好,官僚的本性自然是趋利避害,便就找种种借口把这运粮的工作推到了商贾的头上。商贾求利,自然是怎么获利最大怎么来,那些粮草大多还是从本地搜刮来的。也就是徐平去年就发现了的,沿边入中法运行多年,结果东南茶利全部搭进去,实际结果却是无一石粮入陕西。
这不算是官商勾结,因为根本就没有勾结,不过是官吏对要做的事畏难,便故意创造了这么个商机出来。商贾迎难而上,把握住了这个商机,并且胃口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满足而已。正是因为各取所需,不管这政策的弊端有多么大,茶法盐法怎么改来改去,最后还是要把这个政策延续下来。不如此做,谁还敢到陕西路去任官?特别是沿边的州军,历来都是武将知州,一边管军一边还要运粮草,谁干谁傻。
直到韩综到了陕西路,把徐平当年在邕州的做法带了过去,真地开始由转运使司修路组织运粮,彻底断掉了由官到商的这条链条,一切都变了。
最少现在的陕西路,比历史上面对党项造反时的局面好了很多。因为党项赵元昊的野心和政策,党项早晚还是要反的。或许初期还是能够那么顺利,不过大宋的支撑能力却大了很多,仅靠历史上那几个胜仗,赵元昊逼不了大宋跟他和。
在西北打仗,打的终究是钱粮,只要手中有粮,便就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徐平现在的心思,根本就不去考虑党项什么时候反,他要做的就是把经济改革进行下去。这才是真正的头等大事,与此相比党项不过是癣疥之疾。
徐平站在五丈河边,看着河水映着晚霞,五光十色,如同梦幻一般。
接下来该怎么办?徐平的心里拿不定主意。他一切的规划,都是建立在棉布这个优良的商品上面,借助棉布,打造出一条商品经济的链条。理论的创建要靠着这根商品链条去说服别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以这根链条为骨架去壮大,社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要靠着这根链条打破穿衣的自给自足,一切都要靠棉布。
开封城虽大,却不是个好的工业基地,这里不能动的势力太多了。
抬头看五丈河的对面,不远处离着州西瓦子不远就是禁军大营,这样的大营在京城里不下十处。仅仅这城里面的军营里,就驻扎了不下十万兵马,再加上附近的县镇则有三四十万之众。这几十万人,全都靠着禁军的俸禄活着。
禁军,包括他们的父母、妻子、孩子,吃的都是朝廷发的禄米,穿的都是朝廷发下来的布匹。他们是纯粹的消费者,但是却跟种地的农民一样,不从市面上买吃穿。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的自然经济?
开封城,不但不是个好的生产基地,只怕也不能算是个好的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