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闻争烨带着援军一到,恪王这边就慌了。
幕僚看着信号弹爆|炸的方向,走到恪王身边说:“王爷,那不是大同来的援军吗!怎么会是支援太子的军队?咱们的援军呢?承平侯府叛变了?”
恪王手都在抖,承平侯府答应从朔州带兵集合大同的兵力过来支援,到现在一点动静没有,真的叛变了?还是出事了?
元若娴皱着眉头说:“王爷,您赶快求援啊!”
恪王立刻下令发信号求援。
但他的援军,竟然一路都没来。
他们现在才是孤军,孤立无援。
恪王与幕僚快速商议对策,是继续进攻还是撤退扎营,亦或者直接去通州。
攻了这么长时间,现在撤退一定士气大伤,大家心中都吊着一口不甘愿的气。
一位幕僚劝谏道:“王爷,现在撤退尚且可以就近攻下城池,回去修生养息,如果朔州援军不来,对方乘胜追击,我军一定溃散,到时节节败退便无力回天了!请王爷三思!”
恪王决定再等一等,他深思熟虑之后告诉大家:“承平侯府绝对不会背叛本王,大同来的援军定是穆国公世子闻争烨领的兵,承平侯父子还没来。既然穆国公世子都已经来了,承平侯父子一定也快了,再等一等。继续全力进攻德胜门!”
有幕僚忧心问:“可是王爷,承平侯父子会不会来不了了?如果穆国公世子先解决了承平侯才赶来支援……”
恪王脸色沉沉地说:“不会。朔州兵力强劲,穆国公世子如果要跟承平侯父子对上,没有十天半个月根本赶不过来。他们一定没有正面开战。再等一等,都不必再说了。”
幕僚还欲再进言,恪王却让他住了口。
-
闻争烨带兵围剿了安定门的敌军,顺利进了城。
聂延璋亲自接见闻争烨。
闻争烨跪道:“微臣参见太子。”
聂延璋扶起他,便急问道:“她让你回来的?”
闻争烨默认了。
聂延璋又问:“她在那边如何?”
闻争烨说:“太子安心,元姑娘很好。”
这种时候,再说儿女情长的事情显然失了分寸。
聂延璋只好让闻争烨回去修整片刻,整顿了英兵与安定门的兵力之后,准备主动攻击的计划。
闻争烨走之前,悄然同聂延璋说:“殿下大可放心进攻,承平侯父子不能及时从朔州带兵来支援了。”
聂延璋是有些高兴的,他说:“世子竟连朔州的军队都解决了?”
闻争烨摇头说:“非臣下之功,是元姑娘。等元姑娘回来,您可以亲自详问犒赏她。”
聂延璋心中更是一暖。
……枝枝啊枝枝,她究竟有多少他不知道的本领和情谊。
-
大同军营。
元若枝在营帐里绣花养吱吱,足不出户。
承平侯大约是有的事情忙,侯府的人都没有过来打搅她,或者说,还没功夫过来收拾她。
余连照常给元若枝送饭。
玉璧机警地站在帐子外看守。
余连低声地说:“元姑娘,厨房的事情,我都料理好了。”
元若枝笑着握了握余连的手,说:“辛苦你了。”
余连摇摇头,轻声说:“我的命,是姑娘救的。应当的。”
元若枝还是感激,她也没有想到当初举手之劳,会让余连在这么要紧的关头帮上她的忙。
余连放下碗筷后,提着装饭菜的桶,说:“元姑娘,我继续去厨房盯着了。等事成了,我会来告诉你的。”
元若枝点了点头,唤玉璧玉勾进来,安心用起饭。
玉璧却不那么安心,她知道有大事发生,这两日都心神不宁的。
元若枝给她夹了菜,说:“好好吃饭,别叫人瞧出端倪。”
玉璧“哦”了一声,低头吃饭。
元若枝脸色始终淡淡的。
承平侯坐镇军营,一面焦急地等待儿子从朔州带兵过来的消息,一面打发了人去监视元若枝。
他的亲信过来回禀:“侯爷,元家小娘子很安分,一整天都没有离开过营帐。”
承平侯点头“嗯”了一声,虽然他不理解他的母亲为什么要叮嘱他,格外注意这个十五岁的小姑娘,纵然再有心计,她在男人的地盘上还能施展开什么?
但是他还是照办了。
现在得知元若枝很老实,他也就安了心。
正巧此时有人来禀:“侯爷,世子带兵过来了!”
承平侯大喜,立刻戴上了头盔,出去迎接他儿子。
承平侯父子打上照面,商议着说这次还是由世子带兵回京,承平侯镇守大同。若立了军功,便可加封世子头上。做老子的,哪儿有不为儿子打算的。
承平侯世子赶了许久的路,嘴角都干得发白,他从马背上下来说:“爹,先让伙房的伙食紧着朔州的兵士吃,等吃饱了这顿,我们立马出发回京支援。”
承平侯亦是这样打算的。
父子俩下令让朔州的兵士就地修整,一会儿再另拨驻地的三千士兵到朔州的军队,便准备吃午饭,还让伙房的人先将驻地兵士的午食先打给朔州的兵士吃。
承平侯府父子二人去了坐营官的营帐里享用更好的酒肉。
承平侯世子想到军功在即,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承平侯劝他节制,还说:“别喝多了误事。”
世子年纪也不小了,孙子都有了,听不得老父亲再苛责自己,嘴上虽然说着“知道了知道了”,抬酒碗的手却没有停下来。
承平侯到底年老沉稳些许,他见儿子如此,有些担忧地说:“不知京中怎么样了。”
世子乐观地说:“恪王笼络了强军,此刻如果都顺利在京城汇合了,恐怕我赶过去的时候,正好破城。”
承平侯笑了笑,说:“希望如此。”
世子嚼着猪蹄子,忽问道:“闻争烨那小子呢?”
承平侯皱着眉头,到底有一丝不安了:“不知道,消失了一天一夜了。”
世子顿时有些紧张,手里的猪蹄子都不香了。
承平侯连忙说:“他私下走的,没有带走一兵一卒。孤身一个人,能成什么事?”
世子这才安心。
两刻钟过去。
承平侯干脆夺下儿子手里的酒肉,催促道:“你快些出发吧!爹在大同等你的好消息。”
世子随便的抹了抹嘴,穿好盔甲、戴好头盔出去了。
朔州的兵士在大同的驻地里吃饱喝足,也就跟着承平侯世子走了。
倒留下饿肚子的驻地士兵怨声载道。
元若枝在营帐里听见周围有抱怨声,满意地笑了笑,一颗心总算放进了肚子里。
端看她来大同之前带来的泻药药效好不好了。
至多再过半个时辰,若是好,朔州的兵士就该“一泻千里”了。
半个时辰后,承平侯世子发现行军速度突然慢了下来。
兵士都在风沙地里集体拉肚子。
大同这边少植被,一眼望去满是土堆黄沙,臭味远飘千里,承平侯世子捏着鼻子大声问:“怎么回事!”
回答他的,是成片成片倒下的兵士,几乎每个人都在脱裤子拉屎。
承平侯世子意识到不妙了。
跟在后面的随从大步跑过来禀:“世子,兵士们肯定是在驻地那里吃坏了肚子!全部都拉得腿软了!”
完了,完了,完了!
承平侯世子脸色大变,他若此去京城正赶上破城立军功还好,如果赶不上,正缺他这一支队伍,恪王大败,整个承平侯府将落入万劫不复之地。
“快!返回驻地报给侯爷!让侯爷即刻借兵过来!”世子惊慌之下,下马踹人:“快快快!老子让你快去!”
随从捂着肚子,哎呦着应道:“是,是,是。小人这就去。”
军队都前行了半个时辰了,随从返回也要半个时辰。
来来去去耽搁了整整一个时辰,承平侯都已经去午睡了。
只不过这个觉注定睡不安稳,承平侯刚醒就听说朔州的兵士在半道上全部都拉了肚子,盔甲都来不及穿,踩着鞋子蹿出去。
可出了营帐,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
随从捂着肚子,夹着双腿说:“侯爷,世子让您重新拨借士兵过去支援京城。”
承平侯看着黄沙厚土茫然地说:“哪里还拨借得出一兵一卒!”
之前给的三千骑兵和步兵,已经是驻地里能借出去的极限了。如果再拨借,大同这里的防守脆得跟纸一样,若瓦剌趁机攻击,势必直入京城,承平侯府恐怕要担上卖国、祸国的罪名。
可是好好的行军,怎么会拉肚子?谁在他驻地的伙食里动了手脚,他居然还不知道!
他这时候福至心灵想到了承平侯太夫人的叮嘱——元若枝!
承平侯手里提着一把大刀,怒气冲冲赶往元若枝的营帐,花白的胡子气得乱飞。
他掀开帘子闯进元若枝的营帐,却见她正悠闲地刺绣,肩膀上一只小松鼠爬来爬去,“吱吱”地叫着。
元若枝抬头,一点都没惊慌的样子。
反倒是承平侯十分失态。
承平侯将刀架在元若枝的脖颈上,冷哼道:“是你在伙房动了手脚!”
玉璧玉勾都吓得一愣,下意识想上前去。
元若枝抬手拦下她们,同承平侯说:“侯爷现在兴师问未免迟了。”
承平侯用力压了一下刀刃,元若枝脖子见血,他说:“小姑娘,我现在杀了你并不迟。”
元若枝说:“现在不是侯爷杀我的好时候。”
承平侯怒急攻心的时候是想杀了元若枝,但是他到现在都没想明白元若枝到底什么时候、怎么动的手脚,一时半刻也不会真的杀了她。元若枝的话,反倒让他理智起来。
杀她很容易,挑个好时候杀她却不容易。
承平侯顺着元若枝的话问:“那你说,什么时候是杀你的好时候?”
元若枝回答他:“送我回京城。如果恪王赢了,送我去他面前问罪领赏。如果恪王输了,送我去太子面前投诚,兴许承平侯还有人能捡回性命。怎么样您都不亏。”
承平侯嘴巴都张开了,却无言以对,这小娘子好深的城府,从她准备泻药到下手,行事周密不说,甚至都想好了怎么善后。
她说的实在是太对了,现在他根本就不能把她怎么样!
纵然郁结,承平侯也不得不怒眼放下刀,他瞪了元若枝好半天,终于明白为什么他的老母亲会在她面前吃道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