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抛开一切政策与体制上的差别,就能看到帝国与美国的根本差别了。
简单的说,二国主要差别就在民众的觉悟与国家意识上。在战争面前,帝国百姓能够以国家利益为本,为了祖国的胜利,心甘情愿的牺牲个人利益。这种“为大家,弃小家”的思想早已通过帝国悠久的历史,烙在了每一个帝国百姓的脑海之中。在几乎所有帝国百姓看来,为了国家而做出牺牲,是最光荣的事情,也是最根本的职责。相反,美国没有悠久的历史,更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传统,是一个由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组建的国家,其民众的国家意识非常淡薄,也就不可能在非常时期从根本上表现出“为国牺牲”的崇高道德水准,从而难以在根本上约束个体行为。
用战后一些学者的话来说,如果美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可以一鼓作气,摧枯拉朽般的击败任何一个对手。但是,当美国处于逆境中的时候,却很难抵挡住强大对手的进攻,更难以扭转败局。
相反,帝国能够在有利的局面下击败任何一个对手,在遭遇逆境的时候,为了国家利益,也会有成千上万的义士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民族利益,献出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做到与国同存亡,与国同荣辱。
其实,这些都是表现,内在的,正是百姓对祖国,对民族的认同感。
当然,这些都已扯远了。
美国爆发粮食危机,大量民众沦落为战争难民,已经暴露出了美国脆弱的一面,也证明美国即将战败。
也正是如此,萧鼎昆才会让帝国海军向美国难民伸出援助之手。
不难想像,萧鼎昆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迫使美国尽快投降,而是在为美国投降之后,进驻美国本土做准备。
可以说,不管美国以何种方式投降,只要帝国军队进驻美国本土,并且想顺利的占领美国本土,就必须得到美国民众的认同与支持。
由此来看,在此时施舍一点粮食,不但值得,还是千值万值。
第三十四章 咎由自取
在白佑彬忙着救助难民的时候,第五轮停战谈判也到了关键阶段。
经过反复的“切磋与较量”,谈判双方就几项比较棘手的,但是与美国自身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比如,那些在美国的流亡政府的成员,特别是关键成员都应该交由其本国新政府。
之前,双方就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好几次,而且都以无法谈拢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