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时,白佑彬已经意识到,美军已经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再也无力对付第四舰队了。
当天下午,他就派出了扫雷舰,并且让更换了炮管的四艘战列舰与十艘大型巡洋舰对两岸的美军岸防炮兵阵地进行压制性的炮击,掩护扫雷舰开辟航道。
直到发现出现在海峡出口处的扫雷舰,美军才意识到,帝国海军不是来“打招呼”的。
只是,此时觉醒已经太晚了!
第八章 巨舰逞威
相对而言,在压制岸防火炮的战斗中,战列舰的表现比大型巡洋舰出色得多。
虽然在美军的重型岸防火炮中,主力仍然是那些老式的十四英寸,乃至十二英寸口径的舰炮,但是此时美军已经在本土重要地区部署了部分口径为十六英寸的重型岸防火炮,且部分还是最新的k7型舰炮。
据战后获得的资料,在七十七年(45年)八月底之前,美国一共制造了近一千门十六英寸舰炮,而其中应用到战列舰上的只有四百六十八门,另外还有一百零四门用来替换战列舰上损毁的主炮,因此剩余的十六英寸舰炮大概有四百门左右。这其中,至少有百分之八十部署在了美国东海岸重要的港口与海湾附近。虽然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当时部署在切萨皮克湾出海口南北两岸的十六英寸舰炮的数量,但是按照帝国情报部门最初的估计,不会少于五十门。
毫无疑问,这些大口径舰炮是非常巨大的威胁。
其实,不管是十六英寸舰炮,还是十四英寸舰炮,都能够轻而易举的干掉任何一种大型巡洋舰,如果距离够近,连老式的十二英寸舰炮都能够摧毁大型巡洋舰。相反,这些舰炮却很难对付第四舰队的四艘战列舰。
作为帝国海军最新锐的战列舰,“海军元帅”级不但配备了四百五十毫米舰炮,防护标准也完全按照主炮威力确定,能够抵挡住二十公里处打来的四百五十毫米穿甲弹(标准型)。按照帝国海军的测试,四百五十毫米标准型穿甲弹在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威力超过了任何一种四百毫米穿甲弹,只有当射程增加到二十二公里的时候,威力才小于四百毫米复合穿甲弹。而当时美国并没有复合穿甲弹。也就是说,只要在二十公里外开火,“海军元帅”级战列舰完全不用惧怕美军的岸防火炮。
当然,实战中,没有人会主动让战列舰去挨炮弹。
除了防护上得天独厚的优势之外,战列舰在火力上的优势也非常明显。
美国不是日本,其工业生产能力不比帝国差多少,因此在本土防御方面,绝不会偷工减料。
从战后的实地考察来看,当时美军的重型岸防火炮工事都是由钢筋混凝土修建的。
因为永备岸防工事不能像战舰一样移动,所以更加重视防护。按照美军的标准,安置重型岸防火炮的永备工事的正面厚度超过了五米,顶部厚度超过了二点五米,且使用的都是高标号的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