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也在这个时候进行到了关键阶段。经过十多分钟,英美守军已经反应了过来,而且其首先想到的就是用重型岸防炮对付海面上的那两艘战舰。即便是“南海”级战列舰,如果被重炮轰中,损失也不会小到哪里去。
另外,据侦察兵报告,当时腊包尔至少有十门十四英寸的重炮!
这绝不是一个小威胁,十门重炮相当于一艘战列舰的主炮了。只是,部署在陆地上的重炮都是固定的,不能像战舰一样移动。因此,在战舰与岸防炮的战斗中,战舰不但有主动权,还能够更灵活的战斗。相反,岸防炮却更加隐蔽,而且得到了重重保护。
换句话说,即便一炮打不中,战舰还能机动规避。
相反,如果岸防炮打不中战舰,很有可能被战舰打来的炮弹摧毁。
如果没有侦察兵提供的准确信息,战舰只能等到敌人开火之后再进行还击。而且,还得由了望员从岸防炮的炮口闪光强度,以及炮弹落下时发出的声响来判断到底是十四英寸的重炮,还是八英寸的岸防炮。
万幸的是,两艘战列舰不需要等到敌人开火。
第一轮打击的效果不是太理想,主要是战列舰一直在海上移动,其相对位置一直在变化。另外,十四英寸的岸防炮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很多时候,即便用半穿甲弹都难以打穿用赶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厚达数米的永备工事。更有甚者,美国海军将一些退役战列舰的主炮炮塔拆了下来,直接固定在水泥基座上,充当岸防炮使用。当然,腊包尔这样的偏远地区是不会有这种“变态”岸防炮的。
这场激烈的炮战打到四点二十三分,在侦察兵的引导下,舰队取得了完胜。
据后来陆战队的勘察结果,当时腊包尔一共有十二门十四英寸口径的岸防炮,只是大部分岸防炮所用的炮管都是战舰上打废了的,而不是新制造的炮管(这是绝大部分国家的实际情况,没有任何一支海军富裕到可以用新制造的炮管来武装岸防炮)。
为了摧毁几门保护得非常好的岸防炮,白佑彬甚至下令用穿甲弹,而不是半穿甲弹!
事后证明,这个决策非常正确。即便穿甲弹难以彻底破坏永备工事(主要就是装药量太少),可是却能够打穿至少五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并且对工事内的人员与设备产生致命的威胁。对付岸防炮,不管是杀伤炮手,还是摧毁火炮,或者炸毁工事,其目的都是使岸防炮无法使用。
战列舰对付重型岸防炮的时候,四艘轻巡洋舰对英美守军的炮兵阵地进行了反复打击。
相对而言,对付炮兵阵地就要容易得多了。
炮兵阵地一般用来部署陆军或者陆战队的火炮,而且大部分都是两百毫米以下的火炮。在这类炮战中,轻巡洋舰上的一百五十毫米主炮足以胜任,而且效果不比战列舰的四百毫米主炮差多少。
主要就是炮兵阵地基本上没有有效的保护,火炮大都露天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