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两年之后,郑成功就被刺杀。
虽然事后最高法院宣布,刺杀郑成功的是一名遭到错判的囚犯的弟弟。但是更多的人坚信,郑成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不说别的,当时有很多人更有资格成为帝国首任大法官,为什么他们不上?
另外,孙可望与“三权分立”派只是利益上的合作,而且历史终将证明,具有军阀背景的孙可望是一个极富野心的政治家,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政治冒险家。
毫无疑问,那些老谋深算的政客都看了出来,首任大法官绝对是个烫手的山芋。
也就在郑成功被刺杀的第二年,议政院以郑成功之死调查不明为由,三次提出了弹劾孙可望的议案,弹劾案最终移交最高法院。
就在最高法院启动弹劾孙可望的法律程序的第二天,孙可望秘密下令,调遣驻扎在福建的军队进京,准备解散议政院,废除最高法院。
幸好,当时掌握帝国军事大权的袁崇焕(时任帝国武备大臣),以及秦良玉(时任帝国京师驻备军统帅)及时的发现了孙可望的政变意图,并且立即采取行动,一方面出动禁军羁押了孙可望,另外一方面派遣军队拦住了北上的福建驻备军。
从这个层面上讲,郑成功的死并不是毫无意义。
孙可望离任之后,年已八十的袁崇焕出任帝国内阁首辅。
虽然袁崇焕在位仅一年,但是在这一年中,袁崇焕重组内阁,并且改组最高法院,将最高大法官的数额从一名扩大到了三名。另外,袁崇焕还明确了最高法院的职责,包括在弹劾内阁首辅中发挥的作用。
到明历三百零一年(公元1669年),陈永华出任帝国首辅的时候,“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已经在帝国完善巩固,并且发挥出了明显的作用。
序 不一样的历史(九)
平静的海湾内,数十艘庞大的战舰分成三列,在海面上组成了三条长龙。
当首的旗舰上,一名中年将领整透过单筒望远镜眺望着远处的海滩。
当时,望远镜还是极为希罕的东西,只有高级将领才能配备。当然,在更多的时候,望远镜仅仅只是将官身份与地位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