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海军与陆战队想了很多的办法。
最初的时候,海军主要是在舰队里设立前线医院。一般是让舰队里的某艘战舰接受改装,增添手术室,以及相关的医疗设备,编入一个拥有十到二十名医疗人员的前线医疗队。而承担医疗工作的战舰往往不会在舰队中承担太多的作战任务。另外,帝国海军还在“鲨鱼”级大型巡洋舰上设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体系,从而让那些长期在外执行作战任务的破交战舰上的伤员能够得到有效的医疗帮助。
陆战队则通过在一些登陆舰,或者运输船上设立临时医疗点的方式来解决伤员的问题。
很明显,不管是海军的办法,还是陆战队的办法,都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首先是安装有完善医疗设备的战舰难以在战斗中得到安全保证,其次是临时改装的舰船不可能具有完备的医疗能力。
直到七十三年(41年),海军与陆战队才提出建造专业医疗船的想法。
最初的时候,海军准备仿照快速战斗支援舰与快速综合补给舰的方式,建造能够伴随舰队一同行动的快速医疗船。只是,这一想法很快就被否决了。
不说别的,舰队出海作战,并不是每次都会产生大量伤员。
在此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为每支舰队都配备一艘医疗船。最重要的是,在舰队作战中,医疗船会成为敌人的首要打击对象。因此,绝不能让医疗船出现在危险海域,而是应该让其尽量呆在安全的地方。
最终,海军与陆战队合作,决定建造速度较慢,且设备完善的医疗船。
当然,为了能够使舰队的伤员尽快得到帮助,海军在综合补给舰与战斗支援舰上都设立了医疗点,以及特别护理中心。一般情况下,作战舰队的伤员都是由后勤保障舰船送回后方,在医疗船上得到救治。
当然,陆战队对医疗船的要求就简单得多了。
除了完善的,不亚于后方大医院的医疗能力,以及能够接纳足够多伤员的容纳能力之外,陆战队对医疗船的其他性能要求都不算过分,甚至可以称得上极为温和,其速度只需要跟上登陆舰队就行了,续航力也不需要太远,不需要配备自卫火力等等。
按照这一要求,甚至不用单独建造,完全可以用民用船舶进行改造。
七十三年(41年)年底,榆林造船厂就将一艘万吨级邮轮改装成了医疗船,并且将其命名为“海上天使”号。
该船的满载排水量达到了一万五千余吨,有五个手术室,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全船能够搭载一百三十四名医护人员,并且可以同时接受一千二百余名伤员,为其中一百一十四人提供特别医疗救护。
“海上天使”号投入使用之后,不但让陆战队大为满意,也得到了前线官兵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