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考验造船厂的不但有设计问题,还有建造问题。
即便在建造工序安排中,可以将尽量多的任务安排到舾装阶段,而不是安排在船台建造阶段,可是其船台建造阶段的装配质量也肯定超过了25000吨,甚至会接近30000吨,当时没有几家造船厂具有这样的建造能力。
别说南通造船厂,就连江南造船厂也只有几座大型船台具有建造30000吨舰体的能力。
无一例外的,这些大型船台都在建造战列舰与大型巡洋舰,根本没有多余的船台可以建造快速战斗支援舰。即便南通造船厂等四家造船厂已经在七十五年(43年)六月份的时候开工建设新的船台,扩大造船规模,提升造船实力,可是在七十六年(44年)年底之前,将难以投入使用。
设计经验不足,船台准备不到位,这些都对新式快速战斗支援舰的建造造成了影响。
到七十六年(44年)十月份,南通造船厂的设计方案在经过了数次大规模改动之后,才获得了海军的认可。
这次,南通造船厂的工程师又回到了设计“节气”级的老路上来。
新式快速战斗支援舰采用了民用船舶的标准,尽量减少了结构重量,以获得足够多的承载能力。另外,为了减轻重量,造船厂还在船体上大量采用了相对昂贵的铝合金,同时通过削减高端设备来削减成本。
当时,南通造船厂原本计划采用船用动力设备,可最终还是选择了舰用动力设备。
毕竟,船只用的动力设备除了经济性之外,在其他方面都不如舰用动力设备。为了装更多的货物,且更加妥善的保管货物,安装必要的装卸设备,必须尽量压缩动力设备占用的船体空间。而其二十四节的最大航速,以及十六节的巡航速度,都要求使用功率足够大的动力设备。
考虑到将伴随舰队往返于战场与后方,所以工程师没有考虑为其安装雷达。
通信设备也尽量简化,以降低建造成本。
可以说,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降低建造成本。
为了减轻船体重量,工程师采用了很多昂贵的铝合金,仅此一项就使建造成本增加了二成以上。而到了战争中后期,帝国海军也开始重视舰船的成本了。因此,怎么降低成本,成为了造船厂必须考虑的问题。
可以说,成本与性能是一对天生的矛盾。
在这方面,有着丰富造船经验的南通造船厂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为了提高性能,就得抓住海军的主要技术要求,即强大的货物运送能力。为了降低成本,就必须舍弃一些不必要的性能,比如能与战舰媲美的速度与生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