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次口径炮弹,就是在炮弹外面增加一层轻质弹衣,使其符合火炮的口径。炮弹飞出炮口之后,在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甩掉裹在外面的弹衣,从而在飞行途中减少飞行阻力。因为炮弹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弹体上,弹衣带走的质量非常少,所以损失的动能也相对较少。这样,炮弹的动能-截面比将大幅度提高,其射程就能大幅度提高。
如果在此基础之上,再在弹体上安装火箭发动机,炮弹的射程还能提高很多。
在用400毫米舰炮做测试的时候,次口径火箭增程弹的射程超过了100公里,如果使用七十二年型舰炮,其射程甚至有望突破115公里。
毫无疑问,这样的射程,足以让陆战队感到满意。
只是,次口径火箭增程弹的缺点也很明显。
因为受到弹膛的限制,火箭增程弹的装药量就比普通炮弹低得多,主要就是火箭发动机占用了体积,导致无法装填更多的炸药。
次口径炮弹的弹重比普通炮弹也低了不少,在使用火箭发动机之后,其装药量又降低了许多。
从威力上看,400毫米次口径火箭增程弹的威力仅相当于240毫米炮弹的威力。
虽然可以通过使用爆炸能量更高的炸药,以及改善弹体结构(比如使用预制破片的弹体)来提高炮弹的威力,但是这些方法不可能解决炮弹重量降低,威力下降所带来的所有问题。
如果将这些增程技术用到240毫米炮弹上,其威力恐怕连150毫米炮弹都比不上。
另外,次口径火箭增程弹的小型化工作的难度很大,主要就是火箭发动机很难装在过小的弹体内,从而制约了其使用范围。
即便帝国在炮弹技术上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可是按照帝国军工厂的工程师估计,没有五到十年的技术储备,很按将240毫米口径舰炮的射程提高到100公里以上。当然,这个估计确实太“乐观”了一点,因为直到数十年之后,帝国海军才研制出了射程超过100公里的150毫米炮弹。
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由陆战队发动进攻澳洲大陆的作战行动,舰炮的射程必须超过50公里,最好能够超过65公里。这是从基本战术层面上进行的考虑,如果达不到,陆战队在澳洲大陆的登陆作战行动将打得极为艰难。
当然,能够满足这一战术需求的舰炮并不是没有。
在使用底排增程弹的情况下,400毫米炮弹就能飞到60公里之外。可是,陆战队并没有多少400毫米舰炮。
如果大批量建造装备400毫米舰炮的火力支援舰,还不如直接采购快速战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