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奇怪,陆战队为什么要放弃240毫米舰炮,采用300毫米舰炮?
这里最关键的因素就是,240毫米舰炮的射程不够远。
七十四年(42年)的时候,帝国海军已经明确了下一阶段的战略重点,即攻打澳洲大陆。
以往,陆战队的主要在太平洋的岛屿上作战。
除了新不列颠岛这类大型岛屿之外,太平洋上的大多数岛屿都很小,240毫米舰炮所能达到的35公里的最大射程足以满足战术需要了。可是,在面对大型岛屿的时候,240毫米舰炮的射程就明显不足。如果今后进攻澳洲大陆,其射程过短的问题就更加的明显了。
当时,解决舰炮射程问题的办法不仅仅只是加大口径。
在底排增程弹研制成功之后,很快就应用到了其他口径的舰炮上,并且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按照陆战队的测试,在使用底排增程弹的情况下,240毫米舰炮的射程能够达到48公里。这也几乎是该类口径舰炮的最大射程了。而48公里的射程几乎能够满足所有针对岛屿的作战行动,即便在进攻新喀里多尼亚的战斗中,240毫米舰炮的射程也足够了。当然,在面对大陆的登陆作战中,这仍然显得有点不足。
除了底排增程弹之外,当时还有另外几种弹药可供选择。
一是火箭增程弹,二是次口径火箭增程弹。
所谓的火箭增程弹,就是在炮弹尾部安装一具火箭发动机,在飞行的时候为炮弹提供额外的动能。这相当于是炮弹与火箭弹的结合体。按照陆战队的测试,240毫米火箭增程弹的射程能够达到55公里。
效果最好的还是次口径火箭增程弹。
在射角相同的情况下,炮弹的射程取决于其获得的动能,飞行时遇到的阻力这两项关键因素。底排增程弹的主要原理就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而火箭增程弹的主要原理就是提高炮弹的动能。
在不考虑火箭增城的作用时,炮弹的动能是由其质量与速度确定的。
另外,在不考虑底排效应的情况下,炮弹飞行的阻力是又其外形决定的。
综合这两种原理,帝国的工程师首先想到了次口径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