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崇明造船厂的设计就保守得多了。
其排水量控制在了一万吨,仍然采用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的主炮,且主炮数量仍然是十五门,采用一百毫米口径的速射炮,设计航速达到了三十五节,而多余的大部分重量都用来提高战舰的生存力。
可以说,这份设计又保守得有点过头了。
只是当时没有可以替换的方案。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勉强采纳了崇明造船厂的设计方案,并且提出了改进设计要求。
主要就是适当提高排水量,以全面增强战舰的战斗力。
当时,为了让崇明造船厂尽快完成设计,帝国海军还专门派遣了几名懂战舰设计的军官去造船厂协助工作。当然,这些军官的主要工作就是让造船厂的工程师在设计战舰的时候尽量把握海军的意图,不要再剑走偏锋。
名义上是改进设计,实际上第二版设计方案几乎完全被推翻,相当于重头设计了一遍。
到六十九年(37年)年底,崇明造船厂才完成了第三次设计。
这次的设计方案让海军比较满意,主要是排水量增加到了一万三千吨,在保持轻巡洋舰的火力标准下,其他各项性能都有非常明显的提升,特别是在防护、生存、续航与适航性能方面,比起普通的轻巡洋舰提高了足足一个等级。
敲定了基本设计方案之后,立即进入了细节设计阶段。
为了加快设计进度,让崇明造船厂的工程师少犯“经验主义”错误,海军派驻到崇明造船厂的船舶专家超过了二十人,而且这些人几乎全程参与了新式战舰的设计工作。
可想而知,当时帝国海军有多么重视这种轻巡洋舰。
实际上,帝国海军一直非常重视轻巡洋舰。不管是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时期,轻巡洋舰一直是帝国海军的主要战斗力量。在很大多时候,帝国海军对轻巡洋舰的重视程度甚至不亚于主力舰。在和平时期,帝国海军宁愿延缓主力舰的建造工作,也要尽量保持轻巡洋舰的战斗力。
随着战争一步步的迫近,帝国海军肯定需要更多,更强的轻巡洋舰。
七十年(38年)八月,所有细节设计工作完成。当年年底,帝国海军就用一笔特别经费采购了第一批八艘,并且将建造任务分配给了当时能够承担轻巡洋舰建造工作的四家造船厂。
十二月二十四日,首舰“沈阳”号就在崇明造船厂正式动工了。
只是,建造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