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勋喏喏而退,又休息了一天,以解旅途之劳乏,然后便重新坐衙视事。如今新建立的魏国的官制,与汉朝大相径庭,主要由是勋策划,曹操也派了荀攸、陈群、毛玠等人襄赞,最后拿出一套全新的方案出来。
新官制的制定原则有三:一是严格区分宫中、府中,重外朝而轻内廷,避免扯皮,提高行政效率;二是拆分相权,使其对君主不至于构成威胁;三是沿袭东汉朝尚书台分曹理事的传统,更将部门细化、职权分明——当然啦,因犯“曹”讳,乃改曹为部。
是勋理想中的三省六部制,就这样初见雏形了。
其实准确地说,应该是三台三省十二部制。三台即中书、尚书、御史,三省是宗正、秘书、门下;其中中书台掌顾问应对、发布政令,尚书台掌出纳帝命、敷奏万机,御史台掌封驳诏书、监察百官;至于宗正寺、秘书省和门下省,则皆掌宫中之事也。
省的原意是指禁中,汉代的尚书台为内朝,例于禁中办事,故有“台省”之称——后来的三省之省,亦由此得名。但在魏公国里,中书、尚书都和御史一般归于外朝,是勋为了严格区分内外,仍冠以“台”名,办公禁中的秘书、门下,才称之为“省”。
曹操本欲以尚书令之职酬答是勋,但是被是勋婉拒了:“臣实不娴细务,难当此重任也。”
第二章、吏之不足
根据魏公国的新官制,中书、尚书二台的主官名“令”,即中书令和尚书令,御史台的主官为御史大夫——这都是汉代旧称,是勋不是王莽,也不是武则天,没有乱起花里胡哨名字的癖好,能够沿用旧称的,尽量沿用,方便为时人所接受。
中书台和尚书台的副官均为左右仆射,御史台的副官为左右中丞,其下各有左右丞为佐官——此亦皆为旧称也。
曹操本来想让是勋当尚书令的,但被是勋婉拒了——我靠那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事务繁冗,就连荀彧做汉之尚书令都快累死了,遑论自己呢?没两年就必得吐血呀。是勋知道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行政官僚才华,说白了:我就是一政客,别让我当公务员。所以力荐荀攸担此重任。
他自己则费尽心机,最终搞到了中书令的职务。按照新官制,三台的长官与副官之一,一共六人,并为宰相,平时各司其职,逢五日,或有重大事项,则必须开会共商——也就是类似于唐朝的政事堂制度。其中中书的主要职责是备君主顾问,及代拟政令、诏书,也就是说,协助君主掌握司法权。是勋正想拿这个新公国的新体制练手,塞一些私货进去呢,这个重要性不在尚书之下,但事务没有尚书繁剧的职务,对他再合适不过了。
因为根据是勋的谋划,尚书台下辖不再是后世的六部了,而更细化为十二部,事情实在太多。十二部包括:吏部主署用、勋封,选部主学校、选举、考试,户部主民户、祠祀、农桑,礼部主礼仪、祭享,兵部主军政、武备,刑部主刑罚、勾覆、关禁,辞部主辞讼、推劾,度部主财税、仓廪、出纳,虞部主货币、盐铁,工部主工程、水利,商部主工业、商贾、转运,文部主图书、典籍。
不用说,设置商部,并且把虞部从户部和度部里析分出来,就都是是勋的私货啦。
各部主官皆称尚书,副官为侍郎,下分各司,以中郎主其事。是勋虽然不管尚书台,但还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塞了不少自己人进去,比方说以任嘏为选部尚书,以董蒙为商部尚书,以张既为户部侍郎,以是纡为工部侍郎。
是家老三是宽不知道走了谁的门路,竟得吏部侍郎之任,多少让是勋有点儿瞧不透。最大的可能性,他是被吏部尚书陈群给相中了……
三台的主官,除荀攸和是勋外,御史大夫一职给了毛玠——此人性情耿直,用来主掌监察权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宗正令曹操给了是勋的老丈人曹豹——反正那家伙也没啥领兵的才能,干脆到安邑来管管宗室图籍吧;秘书监是杨修,门下监是刘放。